【編者按】一面是疲于奔命的百年巨頭,一面是所向披靡的車界新星。在美國,“新”與“舊”的沖突,被展現的淋漓盡致。通用和福特的厄運,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也是中國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將會遭遇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建約車評,原作者楊思宇;由億歐編輯,僅供行業內人士參考。
美國汽車制造業,正在走向衰敗之路。
已經戰斗百年的汽車巨頭,在汽車產業變革和全球市場下滑的雙重打擊之下,變得越發狼狽不堪。
特朗普正“積極地”以其獨特的方式試圖拯救危局,讓“制造業重回美國”。然而,這個美好的愿望卻正在發揮著完全相反的作用。
與老牌汽車制造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是特斯拉的崛起。這家僅僅成立16年的車企,已經成長為全美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而蘋果,則是另一位即將登臺的重磅玩家。
一面是疲于奔命的百年巨頭,一面是所向披靡的車界新星。在美國,“新”與“舊”的沖突,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對于仍在努力轉型中的傳統汽車制造商,留給他們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昔日汽車工業的驕子會重新回到舞臺中央,還是將徹底淪為歷史的記憶?江河日下的美國傳統汽車制造業,出路又在何方……
一. 巨頭的噩夢
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傳統車企建立起來的護城河正在慢慢消失,露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絆腳石。
這場變革對傳統汽車工業所帶來的沖擊,甚至可能會遠超曾經那場噩夢般的金融危機。
菲亞特克萊斯勒,在強烈求生欲的驅使下火速與標志雪鐵龍聯姻,抱團取暖;通用和福特,這一對昔日的頂梁柱,正在冰與火之間苦苦掙扎。
福特的前景,顯然是令人擔憂的。
2018年,福特全球銷量為573.4萬輛,同比下滑8.9%。凈利潤36.77億美元,同比降幅為52.4%。
今年1—9月份,福特汽車全球銷量403萬輛,同比下降6.7%,營收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2%,凈利潤為17億美元,同比下降55.3%。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福特的失利幾乎難以挽回。
從2016年開始,長安福特的銷量開始斷崖式下跌,從年銷95.7萬跌落到2019年1—10月僅僅賣出了14.7萬輛,同比下滑56%。
可以預見的是,福特汽車2019年的成績單,不會比2018年好。
為了自救,這家在全球范圍內員工規模接近20萬人的龐然大物,正在進行著一場瘦身運動。
2018年4月,福特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未來將停止在北美市場生產以及銷售包括嘉年華、蒙迪歐、金牛座以及c-max等在內的幾乎所有轎車車型,只保留野馬和focus active。
福特ceo韓鎧特表示,果斷地處理掉那些破壞價值的業務,能夠使得福特公司健康的業務得到持續的輸血。
2018年7月,韓鎧特又宣布,將砸下110億美元進行一場全球重組計劃,對其核心汽車業務進行重大調整。雖然福特并沒有具體透露重組細節,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片腥風血雨:
2018年7月,福特宣布將關閉名下10家工廠。
2018年10月,福特向公司內部公布了將“重組人員”的通知,摩根斯坦利預計,作為福特耗資110億美元重組計劃的一部分,福特將在2019年裁員數千人,最終可能導致2.5萬名福特汽車員工失業。
2019年5月20日,福特汽車宣布,公司計劃在2019年8月底前全球裁減7000個受薪崗位,占全球白領員工總數的10%,其中大約20%的人將是高級管理人員。
整個2018年末到2019年,類似的消息不絕于耳。
福特汽車公司全球運營總裁hinrichs甚至發出感慨:福特此次重組比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經歷的變革還要劇烈和深刻。
一面是錢賺的越來越少,一面卻要瘋狂地“撒幣”。
此時此刻,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傳統車企仿佛一夜之間被裹挾進了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
2017年2月,福特斥資10億美元投資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rgo ai,令人震驚的是,這家公司彼時成立不足一年,沒有什么產品案例,網上也搜集不到太多資料。
2017年3月,為了開發車聯網系統sync 3,福特投入了3.75億美金,在渥太華建立了軟件研發中心,并一口氣從黑莓“端走了”400名工程師,使整個團隊的規模瞬間達到了800人以上,決心不可謂不大。
2018年1月,福特決定到2022年對電動汽車投資將增加至110億美元,在此前規劃的基礎上翻了一番。
2018年7月,福特宣布,將成立子公司福特自動駕駛汽車有限公司(ford autonomous vehicle llc),并計劃在2030年之前砸下40億美元。
福特的每一次出手,都是大手筆。
然而,福特目前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成果依然是令“聽者落淚”。
在自動駕駛方面,argoai和waymo、百度apollo、cruise、特斯拉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相比,依然處于追趕狀態。
車聯網方面,就在福特的研發中心建立九個月之后,卻在巨大的中國市場選擇棄sync 3如敝履。
2017年12月,福特和斑馬網絡正式牽手,未來在華銷售的所有福特和林肯品牌都將搭載斑馬智行操作系統。
然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部門利益的原因,福特本土的車聯網團隊甚至希望在新的車型加裝斑馬操作系統的同時,能夠兼容sync 3系統。這無論是從產品開發還是用戶體驗來講,都是一場災難。
在電動化的轉型上,福特更趕了個晚集。
11月18日,福特終于在洛杉磯發布了第一款基于純電動平臺打造的suv mach-e,這款車在各項指標上全面對標特斯拉的model y,但在電動性能、自動駕駛方面都被model y碾壓,而價格方面卻又超過了model y,讓人不禁為其銷量前景捏一把汗。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福特在電動化上的節奏更是遲緩。
8月22日,福特在中國的首款純電動汽車領界ev正式上市,令人遺憾的是,這依然是一款油改電的產物。
為了加快向電動化轉型的步伐,福特不得不選擇和大眾合作,付費使用大眾的meb平臺。
從種種表現來看,每一筆錢撒出去的結果會是如何,福特尚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目前最好的辦法或許也只能是用大筆的美金去賭一個并不明確的未來。
福特的老朋友通用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
銷量下滑、裁員、關閉工廠、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困境……福特發生的一切都在通用身上來了個遍。
更慘烈的是,通用剛剛遭遇了和uaw(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的一場惡戰,失血嚴重,最后以低頭認慫告終。
在這次交火中,近五萬名工人們長達40天的罷工使通用的北美業務幾乎陷入停頓,據估計,通用將產生高達30億美元的利潤損失,失去了至少30萬輛汽車的產量。
最終,通用承諾將向美國工人提供優渥的薪資和福利,以及將向美國市場進行額外的投資和增加就業崗位。
作為協議的一部分,通用將會為uaw成員每年將提供3%至4%的加薪機會或一次性獎金、將批準獎金提高至11000美元,臨時工工期改為三年并給予4美元的批準獎金。
此外,通用還將投資美國工廠的金額提高到90億美元,其中77億美元為通用“直接投資”。
通用的慘敗顯然嚇壞了福特,當uaw將“魔爪”伸向福特之后,福特甚至沒有做絲毫抵抗,火速與其達成了協議。
福特承諾,未來將在美國本土市場投資60億美元,這一計劃將創造8個工作崗位,5.5萬名臨時工將有權享有福特提供的相關福利。
對于通用和福特來講,達成協議并不是噩夢的結束,而是開啟了一個更為恐怖的噩夢。這讓原本就運營困難的公司背上更加沉重的負擔,在這場變革中艱難地調轉方向。
uaw,已然成了美國汽車工業“劊子手”。
福耀集團的董事長曹德旺深刻的明白uaw可能給工廠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在最初就下了死命令:“工會進來,咱們就關門不做了”。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甚至直接指責uaw“摧毀了曾經輝煌的美國汽車制造業”,剛烈的馬斯克也一直公開表示拒絕加入uaw。
然而,通用和福特顯然已經無法按下重啟鍵,這已經他們不得不一直背負的沉重包袱。
就在危難之際,特朗普還不斷地跳出來添一把火。
今年3月,他曾禁止瑪麗巴拉關閉洛德斯敦俄亥俄工廠。甚至還在在推特上直接對瑪麗巴拉發飚:“當我們國家的其他一切都在蓬勃發展時,這一工廠卻被關閉了,這讓我很不高興。我讓她把它賣掉,或者趕快做點什么別的處理。她卻埋怨(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我不在乎,我只是想讓它開張營業!”
6月6日,通用汽車在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申請豁免在中國生產的別克昂科威的進入美國銷售的25%額外關稅,遭到了斷然拒絕。
不僅如此,中國為全球汽車工業,生產了大量的輪胎,鋼圈,玻璃,整體零部件出口額接近億美元,其中2017年美國向中國采購了170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特朗普加征關稅,給美國車企增加了數十億的成本。
據一位通用汽車的供應商反應,她幾乎每天都在盯著特朗普的twitter,來監測關稅政策是否會發生改變,并以此相應地調整生產制造計劃。
更讓這些百年巨頭感到崩潰的是,新的勢力,正在逐漸成為舞臺中央的主角。
2019年10月25日,特斯拉股價創下了自2013以來的單日最佳表現,市值飆升到了537億美元。超過通用的510億美元的市值,成為全美價值最高汽車公司。
這是特斯拉第二次對通用進行碾壓。
而早在2017年4月,特斯拉就已經對福特進行猛烈打臉,當時特斯拉的市值達到494億美元,超過了福特453億美元。
這家年僅16歲的汽車公司,已然讓美國,甚至全球的傳統車企在向電動化進軍的道路上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傳統汽車巨頭常常將自己的純電動產品看作是“特斯拉killer”,然而,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不僅沒有把特斯拉kill掉,反而在和特斯拉的產品進行對比中敗下陣來。
特斯拉高度的垂直整合能力使其將電動化、自動駕駛、車聯網、芯片等最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手里。而到目前,我們尚未看到一家傳統車企在哪怕其中任何一個領域,有100%的信心取得成功。
另一個威脅來自蘋果。
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手握超過2000億美元的現金,當它決定殺入汽車界的那一刻,幾乎無人能擋。
全球頂尖的技術人才紛紛被蘋果納入麾下,幾乎很少有人能抗拒來自蘋果的“誘惑”,他們將獲得的已經不僅僅是高額的薪水,而是打造出一個顛覆性的產品,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
蘋果大概率將會憑借其強大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生態能力,徹底重新定義汽車的屬性,一場新的革命已經在孕育之中……
美國傳統汽車巨頭可謂腹背受敵、四面楚歌。
百年巨頭的黃昏,正在降臨。
二.特朗普的掙扎
此時此刻,美國傳統汽車工業一片哀嚎。
傳統的商業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支撐工人高額的工資和福利待遇。
通用汽車在和uaw對抗的過程中透露,其普通小時工的工資、加班費和利潤分成每年約為9萬美元,熟練技工的年薪最高可達12.3萬美元,包括分紅和加班費,不包括福利。
然而,通用2018年人均創造的利潤僅為4萬美元。
相比之下,2018年,谷歌員工的中位數年薪約為24.7萬美元,較2017年增長近5萬美元。facebook排名第二,2018年員工的中位數年薪約為23萬美元。推特排名第三,2018年員工的中位數年薪約為17.3萬美元。
facebook每位員工年均創造的利潤高達63.5萬美元,蘋果緊隨其后,人均利潤為39.3萬美元,微軟公司17.1萬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為15.8萬美元。
通用汽車的人均創造利潤僅僅是facebook的十五分之一,但普通小時工的工資卻是將近是facebook中位數年薪的三分之一,很顯然,通用的盈利能力和它付出的工資水平是失衡的,這讓通用和福特這樣盈虧能力弱卻要承擔高額人工成本的公司陷入困境。
為此,美國傳統汽車的巨頭千方百計地希望將產能轉移到墨西哥等勞動力性價比更高的地方,卻遭到了特朗普和國會的阻擊。
2018年12月,,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因計劃在墨西哥工廠生產新車、同時關閉北美五大工廠并裁員10人而遭到美國密歇根州國會議員的強烈譴責。
2019年3月一早,特朗普睜開眼睛就開始發推特催促通用重開俄亥俄工廠而去關閉中國或者墨西哥的工廠。
美國制造業的衰落已經是老生常談。而特朗普希望以一己之力,將制造業留在美國。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經濟結構快速轉型,硅谷新貴層出不窮,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開始向亞洲地區轉移。到了八十年代,科技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將生產線外遷的趨勢愈演愈烈。
為振興美國的制造業,特朗普從上任以來就開始使出渾身解數。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加征關稅,發動貿易戰,不僅對汽車這樣的傳統工業加以“干涉”,還將手伸向了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
在特朗普的奮力“搶救”之下,蘋果在美國本土僅存的mac pro生產線得以保留。2019年11月20日,特朗普親自前往工廠進行參觀并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和身后庫克嚴肅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蘋果目前主要產品的生產組裝依然是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本土工廠的保留似乎也只是給特朗普留一個“面子”。這家工廠可以說是蘋果在美國本土的“獨苗”。
然而,特朗普為了振興制造業,三年以來“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并沒有帶來任何效果。
美國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1%,低于前一個季度的11.1%,創造了7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特朗普的努力顯然最終導致的只能是兩敗俱傷。
陷入困境的巨人,已然是無路可逃。傳統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正在帶著它們走向“絕境”。
制造業,拼的是成本競爭力,美國人均gdp和人均工資在這里擺著,我們已經不能指望美國產業工人的收入降到中國、東南亞、墨西哥這樣的水準。
對于通用和福特們而言,如果不改變商業模式,注定會在歐洲、東亞友商們的競爭下,不斷地走向沒落。
不僅如此,新的威脅者,已經到來……
三.新貴的崛起
硅谷的科技公司,正在成為最大的“吸金獸”。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名企業中,科技公司占據了7個席位,前五名均為美國公司。大量的資金在向巨頭聚攏。
2018年,蘋果一家企業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73%,而所有國產手機品牌加起來占全球手機利潤的13%。
蘋果手機毛利率一直是業界最高的。據此前路透社報道,入門級iphone x的硬件成本為357.5美元,售價為999美元,意味著其毛利率高達64%。
而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全球手機廠商利潤報告顯示,我國主流手機的毛利率,例如vivo、oppo和華為均為個位數。
蘋果顯然通過差異化的產品、體驗和品牌,掌握了定價權。
“新貴”特斯拉,正在成為“汽車界的蘋果”。
特斯拉通過技術創新打造出了與傳統汽車形成鮮明差異的產品,讓汽車這個延續百年的交通工具真正變成了一個科技產品,令人們眼前一亮,當然,這也就意味著特斯拉掌握了定價權。
不僅如此,特斯拉還將整車的bom成本壓到了很低的水平。
盡管特斯拉處于虧損狀態,但model 3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眾的毛利率在19%,而通用和福特則僅僅在10%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特斯拉和大眾這樣的車企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持續投入到研發之中,而福特和通用與之相比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讓傳統車企望塵莫及的是,特斯拉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
用戶需要付費購買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也就是說,特斯拉這家車企已經開始靠軟件來賺錢。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情況下,只要給用戶“按下開通按鈕”,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利潤。
按照馬斯克的構想,未來汽車還可以在閑置的時候通過自動駕駛來出去自己賺錢,特斯拉還會從中收取一定的“好處費”,意味著特斯拉真正的可以做到“躺著賺錢”。
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斯拉就如同谷歌、蘋果、facebook這樣的科技企業一樣,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積累越來越多的數據,形成更加強大的生產力,隨之而來的是,財富也將會不斷向這樣的企業集中。
這是曾經的傳統車企做夢也想不到的景象。
不僅如此,特斯拉還和蘋果一樣,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價值讓消費者為其癡狂并且愿意為了它去心甘情愿的買單。
特斯拉和蘋果不同的是,蘋果將繁重的制造甩了出去,而特斯拉則正在試圖通過高度的智能化生產來取代人工成本并且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當然,特斯拉在這方面仍處于摸索過程中,但以馬斯克的個性,解決它只是時間的問題。
對于目前絕大多數依然在打造“普通電動車”的傳統車企來講,和特斯拉相比顯然處于競爭劣勢狀態。
沒有差異化的產品、在電動車市場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導致傳統車企的純電動產品沒有議價權,而目前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又沒有辦法和燃油車持平,消費者顯然不會為這樣的產品買單。因此,傳統車企在與特斯拉的正面競爭中陷入到了極端被動的局面。
差異化產品的背后,是完全不一樣的組織架構。
需要有更多高成本的ai工程師、軟件工程師、芯片工程師,這都將會持續推高通用和福特們的研發成本,讓他們的運營狀況進一步惡化。
哪怕是他們在這個領域進入投入,他們不得不投入,但在短期之內,并不能夠形成能力,打造出差異化的產品。
智能電動車時代,滾滾而來,將不斷地侵蝕通用和福特們生存的基盤。
2018年,全球電動車銷量200萬輛,特斯拉一家24.5萬輛,占掉了超過十分之一的市場。而這還是在model 3沒有出口歐洲和中國市場的情況下發生的。
在美國,model 3 不斷地擠占燃油車競爭對手,同級別市占率穩定在了37%。
特斯拉似乎正在重復著蘋果的故事,用少量的幾款產品打爆市場,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吃掉更多的利潤。
對于大部分傳統車企來講,如果不能打造出具有差異化的產品,則需要通過規模化控制成本,提升毛利率,在價格戰中擊敗競爭對手。
這樣的商業模式顯然是不夠性感的,特別是對通用和福特來講,沉重的負擔已經讓他們很難輕裝上陣。
四.必然的衰落
手機的故事,正在汽車的身上再一次上演。
每一個產業都存在著新舊替代的問題,這一點在手機行業里體現的尤為明顯。
第一波對摩托羅拉、諾基亞、黑莓等國外手機品牌產生沖擊的是來自中國的“野蠻人”,中興、酷派、聯想等品牌通過供應鏈和成本的優勢在國內不斷蠶食國外品牌的份額,并占得了一席之地。
而就在第一波的沖擊還沒有徹底完成的時候,手機行業的第二波沖擊到來了——智能手機的沖擊。
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和vivo的攻勢,一舉擊敗了全球整個傳統手機制造業。
與價格戰所帶來的打擊相比,智能手機對傳統手機的變革顯然是深入骨髓的,所帶來的更是毀滅性的打擊。
傳統汽車巨頭,也正將面臨著這樣的雙重打擊。
美國的傳統汽車巨頭,如今正在汽車產業第一輪的價格沖擊之下江河日下,抗風險能力遠弱于全球范圍內的其他企業。日本、歐洲、中國的車企憑借著更強的供應鏈以及成本優勢,日益蠶食著美國汽車的市場份額。
如今的傳統汽車世界,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正在打響,為了在殘酷的環境下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傳統車企已經是打得頭破血流。
然而,任何一家車企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和五六個對手進行價格戰,最終都會失血慘重。而對于現階段傳統車企來說,為了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合作甚至合并成為了更好的解決方式。
為此,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標志雪鐵龍聯姻火速聯姻,福特和大眾共享電動車平臺,奔馳和寶馬從冤家變成最好的朋友、豐田為了加速電動化轉型,和比亞迪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開發電動汽車…….
當然,他們是否會擁有一個美滿的結局,任何人都無法百分之百的給出肯定的答案,但這卻是目前傳統車企求得生存的不得不做出的抉擇。
只有如此,才能提升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才能通過規模效應分攤研發費用和降低研發的攤銷。
然而,就在第一波沖擊尚未徹底結束的時候,智能汽車的浪潮已經襲來,不僅是對美國車企,而是對全球的傳統汽車工業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汽車將會成為新的“品類”。
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傳統車企的絕大部分武功都將失效,而應對這個新品類所需要的ai、軟件和電子方面的能力卻還沒有練就。
對于通用和福特而言,這是一個尤為艱難的時刻,諾基亞轟然倒塌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一方面,他們要與傳統車企在價格上展開“白刃戰”,另一方面,需要與特斯拉、蘋果以及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展開“科技戰”。
在價格戰方面,強大的美國工會和被白領們綁架的特朗普已經成為通用和福特的噩夢。
這使得他們難以在北美進行裁員并將產能轉移到墨西哥這些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甚至不能大規模地通過自動化生產手段來優化人員數量、改善成本結構。
在美國,最大的優勢是科技和創新。
硅谷,已經成為美國的未來,只有硅谷的商業模式才能支撐美國人的高工資和高福利。
這些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必須是科技驅動、高生產率和高毛利的。唯有如此,才能繼續通過高工資吸引優秀人才,在科技領域筑高護城河,并推動創新,維持商業模式的度創性。
通用和福特在美國大規模制造傳統汽車,類似于一家公司選擇在中國的北京生產鞋襪,注定不會成功。
對于北美的車企而言,唯一的存活方式,就是特斯拉模式。
1. 創新驅動
2.用極致的科技,打造差異化的產品
3.擁有獨特的品牌和定價權
4.智能化制造,降低工人數量,抵制工會
5.將產能往中國、墨西哥等國家轉移。
現在看來,這一切都不現實。
通用和福特的母體,已經徹底被uaw綁死。對于這些產業工人們而言,通用和福特,猶如一條已經進水的大船,需要不斷地修補和丟掉重量,但他們寧愿緩慢地與這些大船一道,永遠地沉入海底。
傳統汽車制造業的毛利已經越來越低,通用和福特已經沒有可能再拿出足夠多的錢將自己轉型為科技公司。當然,藍領們也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這不是通用和福特的過錯,而是時代的“過錯”。
當科技高速重構美國經濟結構的時候,科技公司崛起了所帶來的問題顯而易見。勞動生產率大幅度地提升,帶來了兩個負面影響:
1. 勞動生產率越來越高,而導致公司對員工的需求量越來越低。
2. ai和信息科技使得數據越多的公司,生產力越高,越具備競爭力,這就導致大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萬億美元市值的巨無霸頻頻出現。在ai時代,10萬億美元市值級別的公司不是夢。
極少部分的科技新貴,分走了太多的財富和資源,并且這些公司不會像通用和福特一樣吸納這么多的就業。
截至目前,美國并沒有一種好的分配模式,來應對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財富過分集中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勞工們只能僅僅抓住手邊能夠抓到的東西,那就是通用和福特。
這造成了通用和福特幾乎必然衰落的厄運。
通用和福特的厄運,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也是中國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將會遭遇的問題。
在生產率高速提升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結構性失業,如何能夠確保好的分配機制,讓絕大多數的公眾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或許也是“特朗普新政”和英國脫歐的根源之一吧。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