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莆田供電公司供電人員正在安裝新變壓器。(黃志忠 攝)
東南網莆田10月14日訊(通訊員陳娜麗)10月12日,國網莆田供電公司組織10余名施工人員,對新度鎮東宋村2號變壓器開展增容改造工作,消除了重過載變壓器的安全隱患,提升了該村的供電可靠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器家用化程度越來越普及。在特殊時節,尤其是夏、冬負荷高峰期,變壓器處于重載、過載運行情況,持續時間比較長,電流高、電壓低影響到末端用戶的電能質量。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決定調配一臺400千伏安的變壓器,更換掉原來200千伏安的變壓器。
當天上午11時許,施工人員做好現場安全措施后,一臺嶄新的變壓器在起重機的作用下,緩慢升起,穩穩當當地落在它的“工作崗位”上。隨后,4名施工人員迅速爬上變壓器,對新設立的變壓器進行安裝作業。日頭漸漸升高,溫度使人有些難耐,施工人員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浸濕了,但他們仍一心一意、有條不紊地進行手中的工作。
經過近4個小時的努力,增容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太好了,換了個大的變壓器,電力充裕了,再也不用發愁了。”路過的村民看著新換上的變壓器興高采烈地說道。
通過此次變壓器增容改造,保證了電壓穩定,有效緩解該村供電低電壓的問題,為秋冬季節用電高峰創造充足的“空間”,確保村民的安全可靠用電。
adcbc1484026ab60f3888847e7e9c66b
陳進財向臺灣游客介紹莆田木雕
東南網莆田10月14日訊(本網記者 李劍軍 實習生 魏錦云 李艷瑜 文/圖)“雕刻對我來說,就是我的生命……”講起木雕,年近七旬的臺灣木雕商人陳進財難掩內心的激動。
“我13歲開始接觸木雕,跟著木雕師傅當了3年的學徒,之后便開始了木雕的流浪學習。”陳進財今年66歲,是莆田工藝美術城內一位從事木雕行業50多年的臺灣藝人。在臺灣木雕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后,陳進財把目光投向了歷史文化氛圍濃厚、市場前景更為廣闊的大陸。“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發展未來必定會是在大陸。”陳進財說。
1990年,對大陸知之甚少的陳進財前往浙江溫州考察市場后,就決定將自己的木雕事業轉移到大陸,在浙江省溫州市辦廠。“莆田是一座木雕工藝之城,而且離臺灣近,與臺灣的貨物往來也比較方便。”2002年,看到莆田木雕的發展前景,綜合交通更為便利等因素,陳進財選擇來到莆田涵江,創辦臺灣鴻藝雕刻廠。
一直以來,莆田市政府積極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全力打造來莆臺胞“樂業、樂居、樂游”的“美麗家園”。2007年,莆田工藝美術城建成,莆田市政府鼓勵海峽兩岸人才入駐開店,這對陳進財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于是在工藝美術城購置了三坎店面,擁有了自己的木雕銷售店面。“當時,莆田市政府大力招商引資,鼓勵臺胞企業入駐(工藝城),三坎店面共優惠了10萬多元。”陳進財回憶道。
陳進財雕刻作品
莆田木雕歷史悠久,向來以“精微透雕”著稱。為了讓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陳進財會經常去觀察別人的木雕作品,汲取海峽兩岸的工藝精華,彌補自身技術上的缺陷。目前,陳進財除了銷售自己的雕刻作品,還將自己進口的材料,批發銷往臺灣,增進兩岸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木雕作品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兩岸文化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自己的作品在兩岸都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青睞。”陳進財說。
說起臺灣木雕,陳進財認為,莆田的木雕競爭力比較大,人才更多,在木雕的創新方面也比臺灣強。“莆田現在從事這份職業(木雕)還是比較多的,但臺灣那邊的年輕人現在一般很少會從事這份職業。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也忽視了這傳統的手工技藝。木雕作為一門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應當被傳承下去,并不斷創新、發揚光大。”陳進財因此希望,更多的臺灣客人能到莆田走走看看,讓木雕技藝在兩岸得到更好的傳承。
來源:東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