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公司往往對技術有著狂熱的信念,認為技術能夠“改變一切”。但在近日廣州舉行的2019小蠻腰科技大會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終身榮譽教授許小年表示,人工智能雖然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技術,但是它需要前提、需要條件,人工智能是為大數據而生的,也以大數據為前提,如果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去買一項ai技術、收購一個ai團隊就能解決企業的痛點問題,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或者說宣稱ai很快就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企業都擠到這個產業中來率先地搶占風口就可以彎道超車甚至可以飛上天去,這都是違背了技術的基本規律。”許小年認為,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當務之急不是人工智能立竿見影的直接應用,而是數字化和物聯網的基本建設。
近年來,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5g等多個新興概念在工業領域風起云涌,數字化轉型也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關鍵詞。但前景越是令人鼓舞,越是要關注當前腳下的道路。雖然一些制造企業在生產端、供應端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互聯互通,但在許小年看來,工業互聯網的經濟規模效應遠低于消費互聯網,較強的行業屬性決定了無法開發出像游戲、電子支付那樣通用的爆款產品。
許小年在上述大會《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道路》演講中提到,在當前的競爭形勢下,制造型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滿足客戶個性化追求的能力、產品交付的品質往往比價格更重要,工業互聯網所發展出來的c2m、b2m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但僅僅有連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企業現有的生產能力做比較徹底的改造,以數據驅動,而不是傳統的物流驅動或者驅動,需要企業系統地梳理制造工藝流程和服務流程。
“企業從接收訂單、設計、備料、加工、組裝、測試、倉儲物流、交貨、售后服務等,在長長的生產、經營和服務客戶的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都要力爭實現數字化和模塊化。不僅實現人財物和設備的互聯、生產全流程的無縫銜接,而且要將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職能融入到核心的業務流程中去,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單獨的職能部門。”許小年說。
他認為,在工業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設計是拼搭組合標準模塊,是標準模塊地像搭積木一樣地來進行產品的設計,為了做到這種模塊式拼搭的產品設計,企業首先要將產品拆分為部件和零件,每一零件又有不同的規格、尺寸、材質和加工工藝,企業要將所有可能的方案及圖紙、文字資料都轉化成數據,把這些數據存入到云端的數據庫,當工程師接收到一項任務以后,可以啟動這個設計程序,輸入客戶給定的參數,用程序調用云端的數據、云端的標準模塊自動地進行設計。標準化、數字化的工作是必須要做的,否則就沒辦法應用這些先進技術。
“在應用這些程序和標準模塊進行設計乃至編制工藝流程之后,工藝文件傳到生產庫備料,具有感知能力的設備實時感到大量的運行數據,匯集到分布式的數據中心或者中央數據中心,直到這時候我們才碰上了人工智能。”許小年表示,
工業互聯網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和投資者的注意,但是真正在腳踏實地地在這方面進行探索的企業才是未來這項技術的希望所在。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