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由“粗”變“細”,工博會見證機器人進化 從“機器換人”到“與人共舞”
■本報首席記者 張懿
機器人一直是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最亮眼的“物種”,而今年,一大批展會上首發的機器人,出現了有趣的“進化”:如果說過去這個群體是以力量、速度、吃苦耐勞著稱,那么,如今一些革命性技術方案的出現,使得工業機器人越來越柔性、越來越有靈性。
有觸覺的機器更像“血肉之軀”
機器人展館內,上海非夕機器人公司帶來的一款“按摩機器人”引人注目。坐在它身邊,把胳膊放在桌面軟墊上,按下“開始”,“手持”按摩球的機械臂就會移動過來,用適中、舒緩的力道,完成它的按摩任務。
非夕副總經理胡曉平透露,這臺名為“拂曉”的機器人,每個關節都加裝了高精度壓力傳感器,通過ai(人工智能)算法聰明地利用相關壓力數據。
觸覺使盲人可以成為不錯的按摩師;而對“拂曉”來說,它可以在更多傳統機器人無能為力的場景下游刃有余。比如插插頭——“拂曉”可以撿起網線,將插頭輕巧送到接口附近,靠手指試探、微微用力,摸索出準確位置,再發力插入。
類似“拂曉”的設計思路,也出現在國內另一家輕型工業機器人企業珞石的展品上。珞石首發的柔性機器人xmate,也在每個關節加裝傳感器,從而具備全身壓力感知功能。xmate非常適合器件插拔、精密裝配等場景;甚至在對柔性要求遠高于工廠的手術臺上,它也有能力施展身手。
行業格局正發生根本性變化
據工博會組委會介紹,今年,abb、庫卡、優傲、電裝等國際機器人企業,以及非夕、珞石、節卡等本土創新者,都不約而同地集中發布了新一代協作機器人。而在工博會期間舉行的國際機器人峰會上,主辦方首次把小型協作機器人企業作為重量級嘉賓,邀請到vip席位。這表明,機器人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工業機器人最重要的應用場景,正在從“粗活”轉向“細活”,其使命也從“機器換人”向“與人共舞”轉變。
長期以來,工業機器人的崗位集中在流水線上——作為焊工、漆工,或是在倉庫作為搬運工,而這些市場目前已相對飽和。隨著機器人應用越來越重視其他工業場景,比如勞動密集的消費電子、家電等行業,機器人企業必須在“巧勁”方面下更多功夫。
此外,由于消費電子行業迭代速度飛快,機器人也必須更多賦能。在通用機器人技術尚未出現本質突破的情況下,最合理、最實際的方案,就是讓機器和人一起工作,以人的智慧和適應力,幫助機器應對多種任務。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