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婷
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按照中央的定位和要求,多年來著力建立標準國際化工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強標準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充分發揮標準對上海“四大品牌”、“五個中心”及卓越全球城市建設的支撐和基礎作用。
即將到來的10月14日至25日,第83屆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大會將在上海召開。iec是全球公認的國際標準組織,享有電工技術領域“聯合國”美譽,iec標準在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國際貿易、保護人身安全中發揮著重要技術規制作用。iec大會是iec最高級別會議,會期長、級別高、規模大,世界各國歷來競相爭辦。iec大會在上海召開,是提升“上海標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機遇。
依托技術優勢國際標準化能力逐步顯現
國際標準組織專業技術機構和國際標準技術專家,是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核心力量,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協調專業技術問題、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國際標準組織專業技術機構秘書處落戶數,國際標準專家數量及專家擔任技術領導職務數,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國際標準化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體現。
上海憑借著堅實深厚的產業基礎、科研能力、創新精神,憑籍著海納百川的人才集聚效應,國際標準化能力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目前,落戶上海的iso/iec專業技術機構(tc/sc)秘書處共6個,占全國總量近8%,主要涉及造船和海洋技術、內燃機、傳統中醫藥、架空輸電導線、密封膠、服裝等領域,分別由第七○四研究所、上海內燃機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電纜研究所等單位承擔,其中上海電纜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個承擔iec/tc秘書處工作的單位;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等24家單位承擔78個iso/iec專業技術機構(tc/sc)的國內技術對口工作,占總量9%,其中iec領域占比高達15%。這些技術機構秘書處和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在國際標準化舞臺充分傳遞上海聲音。
上海現有iec注冊專家160人,iso注冊專家數百人。6名上海專家擔任iso/iec專業技術機構(tc/sc)主席副主席職務,1名專家連續兩次擔任iec合格評定體系技術委員會主席職務,其中iec領域任職主席副主席4人,占全國總任職數23%。共9名上海專家獲得“iec1906獎”,獲獎數占全國總數10%,其中,鑒于在iec領域的突出貢獻,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兩次榮獲“iec1906獎”;2016年,上海化工研究院劉剛主獲“iso杰出成就獎”,這是iso第一次把這個獎項頒給中國專家。這些專家的成績和榮譽,是上海在國際標準化舞臺影響力和話語權提升的有力佐證,更是國際標準組織對上海高水平、高質量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充分肯定。
提升產業能級多領域國際標準取得突破
“國際化就像列車,標準化就是列車的軌道,只有把軌道先鋪好,國際化的列車才能駛向世界各地。”要提升產業能級,要推動產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最終引領國際市場,就必須要運用標準這一世界語言,必須參與和主持國際標準制定。
目前,上海企業及科研院所主持制修訂的iso/iec國際標準近80項,約占全國總量的13%,在研國際標準50余項,約占全國總量的18%。國際標準的制訂過程,就是與全世界優秀企業優秀專家交流前沿技術的過程,就是推進技術進步、管理規范,并持續推進產業升級的過程。
從上海主持制修訂的iso/iec國際標準分布領域看:
一是集中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如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方面,主持制修訂的國際標準達21項,將上海的先進船舶及海洋技術推廣至全世界,有效促進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
二是集中于電器電工行業,在電機系統節能、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用戶端、電線電纜、微特電機共性與關鍵技術等方面,上海眾多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將標準與研發、檢測等充分融合,形成了很強的創新服務能力。
三是集中于傳統優勢產業,如中醫藥方面,已主持發布國際標準10項,中醫藥標準化極大推動了中醫藥產業國際化,如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國際標準發布后,華佗牌針灸針出口貿易額同比增加30%。而在化工、紡織服裝、家具、密封膠等領域,也有一批由上海主持制修訂的國際標準。
服務經濟合作更多標準成事實國際標準
深度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走出去,需要以標準“軟聯通”打造合作的“硬機制”。上海依托核電等重大裝備制造合作、特高壓等援外工程建設及進出口貿易,在推動產業走出的同時,積極推動相關標準走出去,不斷擴大上海標準海外應用范圍。
從2010年起,以色列chariot公司與上海奧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將中國的超級電容公交車技術引入以色列,與一系列商業談判、技術交流同步開展的是有關超級電容公交車技術標準的交流和探討。多次磋商、反復論證后,以色列方面決定將以奧威為主起草的中國行業標準,直接轉化為維護當地超級電容公交車運營的以色列國家標準,這是中國第一個被發達國家全文采用的標準。隨后,這種成功模式推廣到更多“”沿線國家,上海制訂的標準實現了事實意義上的國際化。
作為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重要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上海清算所主導制定了首個國際性清算行業標準—《ccp12量化披露實務標準》。該標準于2017年由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在上海發布,發布至今,占全球金融市場業務規模90%的金融機構都已在執行,對全球金融風險防范和管理至關重要。
搭建工作平臺國際標準化制度氛圍濃厚
每年,都有相關技術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年會、培訓等在上海舉辦,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今年7月25日,《上海市標準化條例》由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通過。《條例》鼓勵本市優勢領域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支持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雙(多)邊活動,推動更多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上海將以第83屆iec大會召開為起點,進一步完善國際標準化工作路徑機制,探索建立技術創新、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制訂及標準實施協調協同的有效模式,以機制暢通國際標準化工作渠道、提高國際標準化工作成效。
上海正在進一步爭取在新興領域取得國際標準突破,在新一輪全球社會治理和科技變革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未來,進一步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上海正牽頭形成長三角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格局,整體提升區域國標標準化工作水平。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