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加速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
隨著農機轟鳴駛過,一壟壟玉米很快收割完畢,同時秸稈被粉碎,旋轉成一個個大圓餅,被裝上運輸車。8月27日,在谷城縣廟灘鎮汪家洲村玉米基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目睹了玉米農機作業全過程。“機械作業省時、省工、省力。”廟灘鎮少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少昌說,他種的200畝玉米,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
谷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暉介紹,今年,該縣在冷集鎮、廟灘鎮、石花鎮等7個鄉鎮,創建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面積近萬畝,引進推廣上百臺新型農機,涵蓋播種、收獲、秸稈回收等玉米生產全過程。
谷城縣位于鄂西北,是典型的旱作物農業區。受天氣和水資源的影響,該縣四成以上耕地種植旱作物,其中玉米占據較大份額。“丘陵山區,田塊窄小,不便于大型農機耕種。”劉暉說,不少農民對農機不太了解,玉米生產大多還處在人工狀態。
補齊農機短板,促進糧農節本增效。2019年,谷城縣借助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加快“機器換人”步伐,重點在玉米種植規模成片區域,設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8個,每個示范點面積均在畝-1000畝。
同時,農機部門還以鄉鎮為單位舉辦了7期專題培訓班,印制《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資料》、《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秸稈機械粉碎還田作業技術資料》3000余冊,激發農民購機熱潮。今年,谷城縣不少村民購置了不同類型的機械,而且新增30多戶農機專業戶。
廟灘鎮汪家洲村村民蔣發奎是種植大戶,今年種了40畝玉米。他算了一筆明細賬:40畝玉米地產量5萬斤左右,收益約5萬元。如果人工生產,需要經過選種、播種、采摘、脫粒、晾曬等程序,若每人每天工作8小時,需40人費時9天才能完成工作,按每人每天80元工錢計算,除去其他費用,每畝僅收入元左右。全程機械化作業則效益大增,種植、收割(含脫粒)僅需兩天,除去成本,每畝可獲利1000元,較人工增收元。他說,一臺農機若每年作業1000畝地,賺3萬元至5萬元不成問題,兩三年就可收回機械成本。記者 汪訓前 通訊員 阮班明 張華龍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