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治理應當起步
駱振新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目前全球活躍人工智能企業達到了0家左右。據相關預測,到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相關產品、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價值將達到4萬億美元,將廣泛地應用于汽車、醫療、交通、制造、金融等多個領域。
我國人工智能起步早、發展快,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工職能產業規模將突破1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突破1萬億元。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的方方面面,需要認真審視。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人工智能的載體是機器,但其反映的是人的能力,是人類智慧的復制、衍生、升級。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前幾次重大的技術創新都無一例外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蒸汽、電氣、計算機革命很大程度上延伸了人的體力和腦力,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增進了社會的福利。人工智能為社會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機器的學習、思考、行動代替了人類的大部分活動,人們的休閑時間大大增加,一周工作3天,一天工作4小時,世界上再也沒有“血汗工廠”,工人基本擺脫了工作時間的束縛,實現了高度自由。
但是人工智能出現后,伴隨著興奮的還有質疑和恐懼,因為人工智能不再是人的延伸,而是可以自我演進的,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了技術上的挑戰,更多的則是經濟社會上的變革的挑戰。
人工職能的前景是美好的,但要經歷的陣痛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是結構性失業。如果說此前的科技革命中機器對人的取代是部分的,那么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取代將是全面的。這就決定了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機器對人的替代將是更廣泛的,一些專門的、簡單性的腦力勞動工作崗位將會在人工智能第一波發展中迅速被取代,《美國工廠》中的已經在行動,可以預計,一些相對復雜的工作也將逐漸被取代,最后剩下來的只有一些需要創新思維的崗位。與這個過程相伴隨的將是大量崗位的消失與失業,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將會空前發達,吸納越來越多的聰明的人在這個行業就業,但由于要求很高,就業數量將會受限,還需要探索一些全新的產業領域來開辟新的崗位。
二是貧富差距拉大。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燒錢”,其投入是巨大的、長期的,需要資本的持續注入,但是,在人工智能行業的資本將輕而易舉地獲得巨額回報,人工智能行業將會更多地獲得社會整體利潤的分配,財富迅速向少數人手上集中。《21世紀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富者更富”的大趨勢將得到空前加強。
三是數據治理。人工智能需要大數據來“訓練”。機器如果沒有捕捉到足夠大的數據量,那么很難真正發揮人工智能的作用。當前人工智能的大量增長是由、、等消費互聯網公司推動的,這些公司都有數億的用戶數據。這些如何保證用于正當的商業活動,如何保證不會被泄露和濫用,對數據治理提出了挑戰。據預計,2019~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73億,手機將成為日常生活中體驗ai的方式,如何規范數據的產生、使用,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換臉應用“zao”熱背后折射出了數據治理的缺失。
四是安全可控。由于人工智能具有自我學習、行動的功能,如何保證人工智能能夠足夠快地修復自身漏洞,如何保證人工智能不會“變壞”,從而真正實現安全、穩定與可靠。
雖然專用人工智能已經突飛猛進,但通用人工智能還處在起步階段,從“專才”向“通才”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人工智能的各種影響逐漸顯現的時候,加強人工智能治理正當其時,我國應當抓住有利的“窗口期”,邊發展邊規范,為人工智能創造更加陽光的環境,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
一是規劃。規劃不能僅僅停留在產業發展層面,要從整個社會宏觀視角來規劃。在國家層面上成立專門指導人工智能發展的委員會。選擇人工智能行業的科學家、企業家,以及法律、經濟領域的專家組成,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指導,形成具有中國發展特色的規范,定期向社會發布,引導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目前,各地都成立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基金,也出臺了大量的支持政策,必須對支持的企業有明確的界定,支持的必須是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防止人工智能濫用從而偏離正常軌道。
二是轉型。目前,國內很多大學都設立的人工智能專業,可以從招生上進一步增加數量,把更多的新就業人口轉移到人工智能產業。同時,要加快改革再就業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建立起更加完備的社會技能培訓體系,編織就業安全網,把從人工智能替代的失業人員逐漸轉移到其他就業崗位。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