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星-u”重型無人機
近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了最新的“牽牛星-u”重型無人機首飛視頻。它首飛達到800米的高度并以全自動模式飛行32分鐘,隨后平穩降落。俄國防部稱該機所有系統在測試中都正常工作。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牽牛星”系列的研制始于2011年,原型機于2016年7月試飛。它有民用和軍用兩型;軍用版重5噸,可攜帶1噸有效載荷。“牽牛星”采用大展弦比上單翼和v尾設計,長12.4米,翼展約28.28米,體型接近美軍“全球鷹”無人機。
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教授王群介紹:“俄羅斯是無人機的使用大國,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其軍隊使用的無人機數量已近2000架,僅次于美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無人機一度與世界潮流有些脫節,技術明顯落后于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特別是航電和飛控系統及發動機等技術。由于越來越認識到無人機的軍事價值,俄羅斯一直想尋求突破。但克里米亞事件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禁運,在無人機技術方面它只能求助于以色列,比如曾引進以色列的‘蒼鷺’無人機。但‘蒼鷺’僅具備情報、監視、偵察(isr)能力,因此俄羅斯迫切需要一款類似美國‘死神’那樣的察打一體無人機。”
各方猜測此次俄羅斯首飛的“牽牛星-u”可能是“牽牛星”的最新改進型,屬于中空長航時重型無人機,對應于“死神”。“牽牛星”最大巡航速度為250千米/小時,續航時間48小時,最大升限12000米,航程1萬千米。
王群介紹:“‘牽牛星’機頭下方配置光學傳感器,機身后部裝有測視合成孔徑雷達,軍用版探測距離和分辨率等性能都遠高于民用版。”這次的“牽牛星-u”,不但能通過地面站和空中另一架無人機實現通信中繼,更重要的是也能用衛星通信中繼,從而能更好地發揮其指揮控制作用。
“牽牛星”和“牽牛星-u”發動機都是翼吊式而非常用的尾吊式布局——“死神”及其他同類無人機大多為尾吊式單發布局,兩臺發動機位于機翼下方靠近機身。“這可能是俄羅斯考慮到發動機性能不高而采用的折中辦法,以彌補動力不足等缺陷。雖然這要增加氣動阻力,但發動機有了冗余,安全性和生存能力會更強。”王群解釋道。相比之下,采用尾吊單發布局的“死神”,卻只有一臺渦噴發動機,但發動機性能優異,有效載荷1.36噸(最大起飛重量不到5噸),最大巡航速度達到了460千米/小時,遠超“牽牛星”。
一般情況下,一款飛機最大起飛重量越大,載荷能力就越強,意味著能攜帶更多的燃油和彈藥,搭載類型更多的功能組件,執行更多樣的作戰任務。“牽牛星-u”重量達到6噸,這就為它成為一款與“死神”類似和性能不俗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奠定了基礎。
王群判斷:“牽牛星”裝備有光學和紅外等光電傳感器以及合成孔徑雷達。改進后它的通信中繼能力也得到增強,可以更好地實現戰場聯網,提升預警和信息傳輸能力。同時,其續航時間達到48小時遠在“死神”之上,可長時間滯留戰區上空,更加持久地執行任務。
總體說來,“牽牛星”除擁有很強的isr能力外,還能對地攻擊;其裝備為模塊化設計,能視任務更換武器和設備,比如掛載制導炸彈、空地導彈,甚至超聲速反輻射導彈,具備一定防區外打擊能力。此外,它還能進行作戰評估和指揮控制,指揮和協同其他有人、無人機與地面裝備實施作戰。當然,這四種能力同時也是美國“死神”基本具備的。
“還值得一提的是,‘牽牛星’大量采用了復合材料,其有限翼身融合設計、s型進氣道,特別是內置彈艙,使得它隱身效果比武器外掛式的‘死神’要好多了。”王群指出,“盡管‘牽牛星’比‘死神’載荷能力、機動水平差一些,但得益于上單翼、雙發動機、內置彈艙等設計,它的安全性、生存能力和隱身性能都應更好一些。”
來源:光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