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智博會組委會主辦、承辦,以“你的世界,因a.i。而能”為主題的2019人工智能行業生態峰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牽頭制定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崗位能力標準》正式發布。
5g將成推動ai、邊緣計算技術有效結合的利器
“2019年是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落地元年和效益兌現年,智能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期。”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科大訊飛將立足重慶,推動西南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助力重慶在西部內陸開放開發、“一帶一路”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瑞表示,這幾年,人工智能為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變化。5g將成為推動ai、邊緣計算技術有效結合的一個利器。特別是5g高速率、低時延、大覆蓋的性能,能夠有效推進5g+ai的融合。今后,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結合也將會更加緊密,人工智能產業潛力巨大。
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山世光認為,未來10年,人工智能有望從非靈長類的智能能力發展到具有一定的認知、情感和自主的能力。“要實現智能產業的蓬勃,開發工具也是非常關鍵的。”山世光說,現在的開發工具都需要非常專業的人員使用,在未來必須大幅降低開發工具的門檻,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也讓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崗位能力標準》在渝發布
會議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牽頭制定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崗位能力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正式發布。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開發處處長白曉介紹,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供需不匹配、人才培養標準缺乏、產教融合不充分這四個方面。
白曉表示,人工智能產教融合開放平臺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打造的重點項目。通過聯合行業龍頭企業、院校、人才服務機構共同推動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人才體系和開放生態系統,加快推進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培養。
白曉表示,該《標準》將人工智能產業技術架構定義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在具體崗位能力標準細則上涉及到人工智能九個領域,按照人工智能產業實際的人才需求,將標準所涉及到的核心崗位劃分為三類,產業研發人才,應用開發人才和實用技術人才。
記者獲悉,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的能力要素劃分為四類,分別為綜合能力,專業知識能力,技能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通過研究產業人才要求,最終形成并制定了57個具體崗位的能力標準。《標準》彌補了當前人工智能產業人才標準工作的空白與短缺,集結了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的技術積累,融入院校人才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標準》發布后,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牽頭成立的人工智能產教融合開放平臺工作正式啟動。在現場,科大訊飛和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遵義師范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城市職業學院、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州水利水電職業學院等院校共同參與了啟動工作。
到2025年,科大訊飛將為重慶培養出1.5萬名人工智能人才
據了解,科大訊飛于2016年落戶重慶,2017年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18年2月7日,重慶市攜手科大訊飛建設“中國智谷”,計劃在2025年打造2000億元級的大數據智能產業群。
目前科大訊飛和重慶多所高校合作,比如和重慶郵電大學合作成立訊飛人工智能學院,在永川重慶城市職業學院成立訊飛大數據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合作人工智能學院。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