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桐廬縣分水鎮桐廬春成番薯專業合作社的番薯田里,來自杭州各縣市區的60余位農機工作者與番薯種植大戶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機手操作番薯殺秧機與收獲機,不少人還蹲下身子,認真檢查殺秧機對番薯藤蔓的粉碎程度、收獲機挖出的番薯有無破損、收獲的徹底性等情況。
“首先進行番薯藤蔓的機械化殺秧,把番薯藤和葉子切碎,然后再用收獲機,把地里的番薯挖出來,同時也把切碎的藤蔓埋進土里,成為綠色基肥。”春成番薯專業合作社社長陳忠春向參觀人員講解了操作流程。2016年,他開始在分水鎮盛村村種植番薯,目前已有160余畝田地。在桐廬縣農機管理總站的幫助指導下,他陸續引進了拖拉機、旋耕機、起壟機等機器設備,并于去年購置了番薯分級機和番薯殺秧機,實現了番薯生產全程機械化。
說起機械化生產的好處,陳忠春來了興致,過去他每年在人工費上需要支出二十余萬元,如今只需支出十一二萬元,而且番薯生產的效率明顯提高。就拿收獲來說,一條寬近0.8米,長約100米的番薯壟,人工收獲往往需要半天時間,用機械化收獲,則僅需幾分鐘就能完成。
“番薯全程機械化我市還在試驗推廣階段,桐廬這方面走在杭州市前列。”杭州市農業機械管理站副站長龔利強介紹,番薯基地全程機械化可有效解決用工難、成本高的難題,也有利于提高番薯的品質與價值。
番薯生產向來是純人工種植,翻地、起壟、扦插、管理、割藤、挖番薯等一整套工序繁瑣,費時費力。對此,桐廬縣農機部門針對番薯種植特點,通過外出考察、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找尋適合桐廬地理環境,適用本地農民使用的機具,讓農民能夠真正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效益高。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補助政策,積極引導農民向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的番薯種植方向發展。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