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們正用采茶機采摘茶葉
技術人員查看扁形茶的加工流程
碾茶加工生產線已初步完成安裝
記者 吳丁寧
茶乃國飲,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縣是浙江省產茶大縣,擁有茶葉面積10.6萬畝,年產值10.65億元。為改變茶葉傳統落后的生產加工方式,減少勞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茶農收益,我縣實施“農機上山”示范行動,積極創建浙江省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引進研發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大力開展試驗示范、宣傳推廣,加快“機器換人”步伐,助推茶產業提質增效。
廣大茶農是最大受益者
“除了一些小型茶戶,其他的大型茶廠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工作。”縣農業農村局農機站站長張永忠說,以一批知名企業為首的大型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的機械化程度提升,清潔化流水線的投入使用,實現了茶葉生產全程不落地,保證了茶葉的品質和衛生安全,滿足了現代人對于茶葉安全生產的需求,但一家一戶手工采茶制茶現象仍十分普遍。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化推廣已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在采摘環節仍難突破這一瓶頸,隨著人力成本的上漲,采摘成本也愈來愈高。目前每天采茶工的人工費就達到100元以上,推廣機械化勢在必行。
“如今家里有1000多畝茶園,茶葉產量大,制作過程要四、五人手工制作才能完成,很難形成規模。現在我們引進了近40臺制茶機,茶葉生產制作過程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如今一個人操控就可以完成過去多個勞動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產量提高了三四倍,而且產出的茶葉質量比以前有了明顯提升。”從事茶葉生產多年的茶農鄭劍說道。
多措并舉加快示范推廣
“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對于我縣茶葉產業發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毋庸置疑,機械化是破解當前這個難題的關鍵。”張永忠表示。據了解,近年來,我縣為推動“機器換人”工程,深入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大戶調研,全面掌握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化需求并積極開展行動。一是推廣修剪機、采摘機、田園管理機及名優茶加工機械,提高名優茶加工機械化率、大宗茶修剪、采摘機械化率,大力應用現代化、清潔化、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實現良性發展。二是重點推進加工環節規范化、標準化。嚴格加工企業市場準入門檻,推進初制茶廠規范整治提升,鼓勵做大做強,引導小規模加工戶因地制宜進入山海協作茶葉集中加工區適度發展、規范發展,逐步取締不具備生產加工條件、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加工企業。同時,我縣還在王宅鎮成立了“山海協作農產品加工園區”,切實解決了茶葉加工環節“臟亂差”、加工工藝單一、安全把控不到位等問題。三是推進農機裝備向三產延伸。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全力推動產業鏈前后端延伸擴展,提高茶產品的廣度和豐富性;完善細分茶葉品類,推動產品多元化發展,突出主打傳統綠茶產品,規范提升“春雨一號”、“春雨二號”等系列名優茶加工,穩步擴大碾茶、抹茶、飲料茶原料等生產規模;推動茶葉加工產品由價值鏈低端轉向價值鏈中高端提升,著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深度和文化內涵。目前,我縣已有19條抹茶、碾茶流水線,同時還引進了色選機、無人植保機、單軌運輸機等新設備投入使用。
“機器換人”尚有提升空間
走進浙江鄉雨茶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在安裝碾茶、抹茶加工生產線。“這四條碾茶生產線采用的是國際先進設備,現如今已安裝過半,預計明年就能投入使用。”浙江鄉雨茶業公司董事長祝凌平告訴記者,現在所投入的4條碾茶生產線和1條抹茶生產線,每天可加工12噸鮮葉,每年可加工抹茶幾百噸。而相對于季節性強的碾茶來說,每年可以加工茶葉近百噸,年產值上千萬元。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