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現場執法網絡全覆蓋
“龍門架上有3個7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可以進行360度的全景式拍攝,秤埋在龍門架下”“從這里經過的車輛,它們的數據將會通過交換機傳輸到檢測站的監控中心,被保存在電腦中。”……近日,在縣道俞前線窄溪大橋段,記者看到了縣公路部門于2017年12月13日啟用的首套非現場執法稱重設備,非現場執法系統具有“視頻監控、車輛抓拍、號牌識別、動態稱重、自動報警、數據處理”等多項功能。設備啟用后,途經縣道俞前線的超限超載貨車從啟用非現場稱重設備前的日均輛下降到現在日均20輛。
為更好地維護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我縣對超限超載工作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全程管控,目前已投入2萬元建成并啟用9套治超非現場執法設備,實現了國省道全覆蓋,非現場網絡覆蓋數量全市第一。
自交運局路政和公安交警部門成立聯合治超行動小組以來,路政部門非現場執法設備已記錄并處罰超限車輛207起,罰款62.84萬元;交警部門對貨車違反橋梁禁令標志、禁止標線、逆向行駛、涉牌等擾亂非現場檢測秩序的違法行為,錄入“六合一平臺”10起,處罰案件數量居全市第一,非現場治超“桐廬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廣。
2018年12月18日,320國道、305省道、208省道、302省道路段建設6套治超非現場執法設備啟用,標志著我縣國省道主要干線貨車超限超載運輸24小時監控,形成執法網絡基本全覆蓋,正式進入科技治超新時代。全縣貨車超限超載率從2017年的10%下降至2018年的3%,非現場治超取得顯著成果。
然而,我縣9套治超非現場執法設備正式啟用后,采取排長龍、走大s型、進進退退等行為的司機也屢見不鮮,極大擾亂非現場檢測秩序。
面對治超工作的新問題、新形勢,縣交運部門開展專題研究,會同技術部門將問題難點逐個擊破,讓超限超載車輛無處可逃。治超治限,現場執法和非現場執法聯合出擊,由交警、路政部門共同負責指揮引導車輛到超限檢測站接受檢測,公路部門負責實施稱重、卸載,交警部門依據公路部門開具的稱重和卸載單。2018年以來已查獲“百噸王”148輛,共卸載12582.02噸,最重的一輛車貨總重達146噸。今年4月,縣治超辦成立常態化、制度化治超行動小組,由交警、路政、運政部門組成近30人的聯合執法專班,在24小時“全天候”執法的基礎上,根據超限超載通行情況有目標、有重點地開展流動執法工作。
來源:桐廬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