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磊
編輯 | 孫瑞麗
據美國《汽車新聞》報道,近日,因存在電氣短路和火災隱患,奧迪美國公司宣布召回540 輛e-tron,約占交付總量的三分之一。
e-tron 是奧迪在2018 年9 月推出的第一款量產純電動 suv。
彼時,奧迪公司將 e-tron 車型的誕生描述成“意味著里程碑式收獲”。官方對其介紹是,就像奧迪全時四輪驅動技術的代名詞一樣,“e-tron”將成為奧迪品牌純電動技術的標志性符號。
然而,e-tron 在技術方面卻飽受困擾。去年底,e-tron 就曾因“軟件問題”推遲上市。今年2 月,又因“lg化學電池供應不足”問題再次推遲。
按照原計劃,e-tron 在今年還將以進口形式引入中國銷售,2020 年落地國產。考慮到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18年銷量超過125 萬輛),這次召回讓一切又變得不明朗起來。
眼下來看,除了上述影響,這次召回還可能對奧迪“2025電氣化改革戰略”造成重擊。
據海外媒體報道,今年6 月,奧迪曾公布了一份“電氣化發展戰略”,計劃在7年內在市場上推出超過30 款新能源車型,其中包括20 款純電動車型。到2025年,預計將在全球范圍內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到40% 的份額。為實現這一目標,奧迪將投資140 億歐元用于電動交通、數字化和高度自動駕駛。
“2025戰略”也被認為是奧迪母公司大眾汽車集團史上最重要的變革計劃,其中規定了以智能+電動為核心的關鍵轉型。截至目前,其旗下保時捷已經推出了續航超過 公里的電動超跑taycan。
除了技術困擾,奧迪令人擔憂的還有其供應鏈。無論是軟件問題還是電池供應問題,都說明奧迪遭遇了作為一個傳統車企轉型時面臨的共同難題——因在包括電池在內的核心零部件上的技術儲備不足,而被迫轉向第三方,而第三方的供應完全依賴于產能。
這不是奧迪一家的問題,但卻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為留給奧迪的時間也不多了。
據公開信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最早9 月份就能投產,國產版本的model 3 起售價32.8萬元,未來還將投產model y,雖然跟e-tron 的定位略有不同,但將給后者構成巨大壓力。
另外蔚來的es6 也開始跑量了;奔馳eqc 最快今年年底就將在北京奔馳投產;寶馬甚至都規劃好了ix3的產能;小鵬等也都在爭先恐后地擴展自己的產品線。
換句話說,即便是沒有這次召回,奧迪e-tron 在面對競品時也算不上領先。
當然,在國產方面e-tron 也不是沒有好牌——合作伙伴一汽-大眾 奧迪依然具備強大的品牌、制造和渠道實力。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