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熟悉的事物以新鮮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跟前,從比較早的網約車,到現在離得比較近的各種外賣、共享單車以及共享,還有我們手中的智能手機。這些事物本身的形態我們都接觸過,但是以一種新的方式組合或者升級之后呈現在我們眼前,卻成為另外一種熟悉卻又帶幾分新鮮的事物,而且給我們的生活也提供了許多便利。
這種發展了130多年的交通工具會不會跟上面列舉的這些事物一樣,因為的產生讓整個行業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作為工業之王的,內燃機傳統動力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現在也被侵蝕了一部分,而且新興的造車勢力拿出的產品也很驚艷,無論從造型還是加速方面幾乎一夜之間讓和傳統燃油拉開了差距。傳統百公里加速能跑進七秒已經算高性能,但在新興面前這個加速成績只能算剛剛及格。
導致上述問題的最終原因是由電動機和傳統的發力特性決定:電動機的最大優勢在于起步階段即使轉速不高也可以以發力,從而獲得較短,但傳統動力卻只能等轉到后,才能獲得更快的加速度。因此兩者之間的差距很明顯就拉開了。
這么看來,好像在加速方面更有優勢。其實不然,傳統動力能發展這么多年肯定有它的優勢所在,當車速起來之后扭矩會隨著車速的增加而逐漸乏力,但傳統動力在這方面控制的比較好,特別是一些大的傳統動力會有一個相對持續穩定的扭矩輸出,所以整個加速過程的感受能更好一些。
但是,發展的同時也顯現出最大的兩個弊端,最明顯的就是同等價位的續航比傳統燃油明顯縮短。而且遠遠大于傳統燃油加油時間。
以上這些缺點看似致命,但為什么政府還要大力補貼呢?原因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電動的意義在于解決了能源單一問題,自發明以來,一直以石油作為原料,在能源緊缺的社會,過分對單一能源依賴也無法持續下去。雖然電動化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最起碼在現階段可以是一種過渡方案。
2.環保問題已經成為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方面,使用對環境污染更小或無污染的清潔能源也迫在眉睫。
3.我國工業產業本身起步較晚,競爭力始終追趕不上歐美傳統企業。而在整個國際也處于起步階段,以現在的市場情況看,要想追趕歐美企業,是一個相對靠譜的途徑,對國內企業來說也是一次發展的機遇。所以政府才會參與進來大力扶持新能源,給國內企業發展起到輔助作用,讓本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多種,但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1.純電動(bev):即整臺的驅動完全依靠電力,一般續航在150-400公里不等,這種類型也是補貼的重點對象,可以新能源車牌享受免稅、不限行等一系列政策福利。
2.插電混動(phev):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這類混動車需要對電池進行充電,即車輛保留傳統動力系統,同時還裝備有較小容量的電池和電機。這種類型的車輛可根據不同工況在純電動與傳統燃油動力之間切換,插電混動車輛依靠純電一般可行使30-100公里左右,插電混動車的優勢是享受和純電相同的政策福利而且相對傳統動力明顯下降,劣勢就是需要對電池單獨充電,如果電池沒電,和傳統并無差異甚至更高。
3.(hev):整臺車保留傳統動力,在行駛過程中有電動機介入,但是不需要對電池單獨充電,行駛過程中依靠對電池進行充電。其優點是降低,燃油續航明顯提高,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沒有擺脫傳統燃料的束縛。目前除外,其他主流車企都不作為主力發展對象。政府也沒有補貼,正常車牌。
從補貼方案中大家也可以看出,補貼的重點在于替代傳統能源的新能源車型,而非續航等其他方面。而且政府的補貼力度也在逐年減小,有消息稱或于2020年退出補貼。
這樣介紹完,相信大家對也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所以可以看出,電動并不是最終的追求,政府和車企所追求的是可以替代石油的清潔能源。除去電能之外,現在還有氫氣作為燃料的,這也是一種較好的解決方案,但受于成本限制現階段只有極少數車型能夠量產,相關配套的加氫站也極其少見。
來源:易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