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斯克準備將17寸的平板電腦裝進特斯拉的時候,行業內外的質疑聲猶如蛙聲一片,七年后的今天無數個“特斯拉”猶如雨后春筍,事實證明將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塞進車里,真香!不過最硬核的還得是拜騰,將近50寸的巨幅車載屏幕比我家客廳的電視機還大,以后裝修的朋友別買什么三星、索尼、tcl亂七八糟的,買拜騰,還能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汽車在機械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同時工程師也面臨著新高度帶來的瓶頸問題,如何讓汽車工業再上一個臺階,機械方面似乎是不太可能了,那么就只有從電氣方面入手。
那是一個在汽車中連can總線都找不到的年代,每個按鈕都獨立對應著一項功能。就連尊貴的奔馳w140,在內飾中你能找到的也只是一塊小得不能再小的反射式液晶屏幕,像小賣部老板手里的那臺計算器一樣,但它無疑是在“大哥大年代”里最尊貴的身份象征。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屏幕”與“貴”開始變得密不可分。現在也是一樣,很多車型在高低配中的中控屏幕設置可謂是天壤之別。
屏幕的發展離不開手機行業的推動,車載屏幕也是屏幕。2007年,第一代蘋果手機發布,電容屏幕的海嘯同樣席卷了整個汽車行業,籠統來講車載屏幕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二代產品。
在這個階段中屏幕的地位不斷上升,旋鈕、按鍵、觸摸等多種操作形式一股腦兒地為屏幕服務,屏幕的分辨率、響應速度和信息容量等性能也大幅提升,越來越多類似于“command”、“mmi”、“idrive”的名字出現。但是上代產品遺留下來的“導航、多媒體的接入、互動操作過于繁瑣”等一些問題仍然存在。
2012年前后,多點觸控的電子產品開始大量涌現。馬斯克毫不猶豫地將一臺“平板電腦”搬進了特斯拉車內,提出了將汽車變成一部“移動智能手機”的概念,通過它來實現對車輛所有功能的控制,并且為未來的自動駕駛打下基礎。
當特斯拉的model s正式發布時,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質疑聲依舊此起彼伏,碰撞安全性、駕駛員注意力轉移、黑客入侵、極端環境的穩定性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被拋出,然而特斯拉還是力排眾議堅持了下來。
之后的事情大家有目共睹,當特斯拉給出了一臺比平板電腦的功能性還要豐富的車載17寸中控屏時,所有人的觀點都發生了一致的180度反轉,無數國產車型開始爭先搶后地加入到“制造特斯拉”的大軍當中。
即便是發展到現在,汽車工業的機械瓶頸依舊存在,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現階段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變著花樣地在車載屏幕上搞事情。“后特斯拉”時代的屏幕雖然還沒有完成質的飛躍,但是“雙屏”、“三屏”、“聯屏”、“旋轉屏”等也足夠目前的車企鼓搗一陣兒了。
說到雙屏,算是英菲尼迪q50的代表作,上下兩塊屏幕分別負責不同信息的顯示,為了保證更好的人機交互保留了部分物理按鍵,但是由于上下兩塊屏幕的存在也使得物理按鍵的位置略顯擁擠,而且兩塊屏幕的尺寸并不大,所以多少有點1+1<2的意思。
向來以科技著稱的奧迪,在車載屏幕這個高科技領域當然也有著深厚功底,之前發布的虛擬座艙也早在奧迪a8上實現,后來出現在了最新的a6上。三塊屏幕營造出的科技感毋庸置疑,觸摸屏的觸感反饋也是備受好評,但是中控下部分區域的那塊只負責座椅功能調節的屏總給人一種“為了加屏而加屏”的感覺,這么大面積的屏幕區域完全可以放下所有的實體按鍵。
聯屏是奔馳的最愛,把中控屏和儀表屏融為整體的設計在如今看來仍舊驚艷,大面積的聯屏把內飾中的尊貴豪華氣氛烘托到極致,這也恰巧證明了“屏幕大即豪華”的現階段汽車設計理念。
所以,拜騰為其首款量產版樣車byton concept搭載了一塊長1.25米、寬0.25米的大屏,是目前所有汽車品牌中有量產計劃的最大尺寸屏幕。
隨著科技的發展,把屏幕做“大”不再是車企的單一方向。起亞概念中控臺上使用的屏幕則更為激進,不僅僅是長屏,更是一塊貫通式的曲面液晶長屏,從駕駛位一直貫穿至副駕駛位。
同樣,在屏幕的設置方式上也可以做點文章,比如威馬 ex5、比亞迪唐、奇點 is6 的可旋轉屏幕設計,但是車載屏幕真的有必要實現旋轉功能嗎?配套的軟件優化豈不是徒增成本?那么為什么還要做旋轉屏?因為沒人做過,這樣比較酷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