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6月4日訊(記者 曹森)“世界上只要有種土豆的地方,就有我們發明的土豆機。”2009年,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吳洪珠41歲,那年距離他發明第一臺馬鈴薯收獲機已經過去10年。
這位被人們稱為農民“愛迪生”的企業家,對農機研發的執著幾近瘋狂。當年,很多村里人覺得他說大話,甚至覺得他做的事情,是不務正業。
上個世紀90年代,膠州市膠萊鎮大趙家村還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退學后的吳洪珠先跟姐夫到青島學徒做木工,后來做了水泥搬運工。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吳洪珠做夢都想不到,終有一天他會做成馬鈴薯農機行業的“隱形冠軍”。
科技改變生活,但真正讓廣大農民感到受益的,是農業種植的機械化,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吳洪珠發明的馬鈴薯播種機、培土機、中耕機、殺秧機、收獲機等系列農機,實現了馬鈴薯從種植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改變了農民手摳撅刨的耕種方式。
“作為一名企業家,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不能單純地考慮企業的經營效益,還要多想想做的事情是否能讓農戶受益。”吳洪珠崇尚工匠精神,他想把農機做到完美,不僅好看耐用,使用起來也要感覺舒服。
“向日本和德國的一些企業學習,把產品做成一件藝術品。”吳洪珠所理解的匠心,就是將農機的每一個部件都做得精致,即使是一個作用不大的邊邊角角,也要做到完美。
和冷冰冰的鋼鐵機械相處久了,難免會有感情,也會感覺到它的溫度。它們有時像人一樣,也會“水土不服”。盡管每一件新產品在投入市場之前都會經過若干次實驗,但土壤硬度、氣候、種植方式的不同還是會影響產品使用。
不同于德國的全球通用機型,吳洪珠會通過實地調研,根據實際的種植環境,設計不同的機型,真正做到農戶“私人訂制”。而每當農機出了問題,他就像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一樣,廢寢忘食,直至找出問題所在。
“這是企業的信用問題,我們生產的產品要讓農戶用得放心,用得舒心。”吳洪珠說道。曾經有一次,他在一戶農戶家里維修農機,一直修到夜里兩點多。看到了他的誠意,當地農戶都很感動。以后吳洪珠研發的每一款農機,這個地區的農民都會購買。
誠信是最大的財富,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基。吳洪珠是從泥土地里走出來的,他深諳農民的需求和交往之道。每年,吳洪珠和他的團隊會收集數千條農機使用問題,而他的馬鈴薯收獲機至今已更新至20多代。
初心不改,方得始終。在農業機械研發的道路上,吳洪珠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工人一起待在車間,思考農機設計方案;和農民一起坐在田間地頭,聽取他們的需求。作為國內最大的馬鈴薯機械企業,對馬鈴薯行業的“特殊貢獻獎”每年都花落“洪珠機械”。
如今,在吳洪珠提出那句“豪言壯語”之后的10年。他所帶領的青島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年產農機2萬余臺,使全國近1億馬鈴薯種植戶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洪珠機械”幾乎覆蓋全國各個省,并遠銷俄羅斯、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來源:大眾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