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今的企業來講,網絡安全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隨著企業網絡的普及和應用,黑灰產開始向企業網絡大舉進犯,各種網絡攻擊手段層出不窮。僅去年就發生多起嚴重的數據泄露事件:新三板掛牌公司涉嫌非法竊取用戶信息30億條,圓通10億快遞信息泄露,華住酒店5億條用戶數據疑泄露等等。
勒索軟件近年肆虐全球,sophos 的《2019年網絡威脅報告》也指出今年網絡罪犯勢將增加向鎖定目標發動預謀的勒索軟件攻擊,以獲取數以百萬計的贖金。sophos首席技術官joe levy表示:“毫無疑問,網絡威脅形勢正在不斷演變。技巧不彰的網絡罪犯將被淘汰,只有那些手法最成熟的黑客得以自強求生。由此可見,大家最終將會面對數目較少,卻更具智慧,更強大的對手。這些新型網絡罪犯其實是以前少數的,會以鎖定目標的攻擊者,及純粹現成惡意軟件供應商兩者之間的混合體的身份存在。他們使用手動入侵技術,志在獲得源源不絕的不義之財,而非偷取情報或造成破壞。”
可見本地企業絕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像世界各地的機構一樣,積極利用人工智能 (ai) 等創新科技加強保障網絡安全。
現實情況是,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應用,正在引發新技術研發熱潮和新安全產業增長,已經有大量ai技術被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安全場景。
ai包含一系列技術,當中尤以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和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最為人所知,但許多人亦誤以為這三者無大分別,更可交替運用。事實上,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雖同樣采用ai的原理,兩者卻截然不同。究竟這三項技術有何分別,以及如何應用于網絡安全?
人工智能
ai這項因荷里活科幻電影而為人所熟悉的科技統稱,其實涵蓋包括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在內的多種創新技術理念,旨在讓裝置汲取經驗,使其能因應新數據集而自行調整,并如人類一樣執行不同工作。
當應用于網絡安全時,ai可運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去分析各類檔案,偵測有否隱藏了惡意軟件——我們稱之為預測性防護 (predictive security)。
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可理解為用人工模式由經驗建立起知識,也就是說,人工系統會從例子中學習。 這項技術不僅會記住,更能識別和學習特定的行為模式與定律。
這種技術對網絡安全舉足輕重,皆因特征碼比對法放諸現今的網絡威脅環境已不再可靠。例如惡意軟件程序編寫員只要對編碼稍作修改,相關軟件即可繞過傳統安全系統發動攻擊。反之,機器學習技術則可識別前所未知的惡意軟件,提供更周全的保護。
機器學習還可憑借使用次數及數據輸入量的增加而不斷進化和改良。 算法自會拆解檔案并分析攻擊的特性,由簡單的檔案大小以至復雜如讀取部分程序代碼,務求理解其運作。
深度學習
機器學習雖好處良多,但亦有所限制 ── 難以處理大量參數以緊貼現今的網絡威脅發展,更須占用大量計算機運算能力。 此時,深度學習便可填補不足。其非結構式數據儲存于所謂「神經網絡」,可根據預測性推理模仿人腦作出決定,而效能也足以快速及準確處理數以億計的數據而不用拖慢系統。
此外,深度學習毋須為解決特定問題編程便可透過數學模型學習,故能建立理解事件全貌的能力,并利用大量數據生成可準確形容”眼前”事物的模型。當這種技術應用于網絡安全,所得的數據模式則可成為關于惡意軟件、惡意網址或其他攻擊手法的趨勢分析及預測。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