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記者:蔣艷,36氪授權轉載。
5月24日,在渝北區重慶馳騁輕型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從倉庫提貨,配送到工位,再到流水線裝配……全部是由“機器人”完成。
重慶馳騁輕型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重慶馳騁”)是一個30多年前成立的“老廠”,傳統企業如果不轉型升級,就會被時代淘汰。
如今,重慶馳騁已建成了“數字化”車間,擁有國內首條集智能、數據、自動加工、在線檢測于一體的汽車部件供應“柔性自動化生產線”,成為重慶汽車部件領域的“領頭羊”。
傳統方式跟不上市場需求
重慶馳騁是名副其實的“老牌企業”,前身是1983年的原重慶摩托車制造廠(市屬集體企業)。至今36年間,老廠“關、停、并、轉”,從“死亡到新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再到今天的科技轉型,見證著傳統工業發展的歷史。
重慶馳騁成為生產各種微車、轎車部件的民營股份制企業,包括側圍、車門、前后副車架(轎車)、前梁和后軸(微轎)、穩定桿、控制臂、燃油箱以及儀表盤骨架等,生產種類有上百種。
如今,長安集團、哈飛公司、昌鈴公司、江鈴控股、一汽豐田等大型汽車企業是它的合作伙伴。而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傳統制造企業。
“以前主要靠人工作業,車間工人的運轉負荷很大,最多時可達700多名工人。”重慶馳騁副總經理黃甘介紹,以生產汽車倉邊梁為例,以前30多名工人,一天只能生產七八件,“這樣的傳統生產方式,已經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
老牌工廠實施“機器換人”
渝北區出臺政策,鼓勵汽車、電子、裝備等傳統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應用示范,建設一批柔性“機器換人”示范生產線(點)、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化工廠。
2017年,渝北區政府給予190余個項目工業扶持專項資金近2億元,用于工業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智能裝備研發、工業機器人使用、技術改造。每年,渝北區將安排不低于2億元的專項產業資金,重點鼓勵企業打造智能工廠、創新智能模式。
要跟上科技的發展,老牌工廠也實施“機器換人”計劃。重慶馳騁投入近0萬元建設柔性自動化生產線,生產汽車底盤關鍵零部件。
2017年12月,國內首條集智能、數據、自動加工、在線檢測于一體的汽車部件供應柔性自動化生產線,在重慶馳騁正式投產。
現在,機器人能完成從片件組焊、總成組焊到精加工、總裝、打包等一系列工序,工人只需負責上下料和品質確認。
在這條生產線上,30余臺可自由旋轉360度的機械臂有序運轉,做出精確的連續焊接和搬運動作。
黃甘說,“機器人”的投入使用,能為企業節約人力約八成,這條生產線從原本的400多人變成現在的60多人;質量合格率提升了30%,產能提高3倍,“同樣是生產倉邊梁,技術改造后一個人一天就能生產35個,大大提高效率。”
自動化立體倉庫配送到位
在重慶馳騁,自動化立體倉庫讓車間變得“科技感”十足。記者現場看到,自動化“機器人”(agv)把生產所需的零配件,從立體倉庫中自動提取,配送到每個工位上。整個過程準確快速,也十分流暢。
以前,需要工人到倉庫中去把所需的零配件找出來,然后搬運到工位上。由于轉運距離較長,大量工人上下件工作繁重,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又費馬達又費電”。
有了自動化“機器人”,所有銜接都是“無縫”的,工人只需要按下按鈕,一鍵就可完成操作。
黃甘說,今年新上線的汽車前后輪轂“智能生產線”一期,兩個工人就能完成24件的焊接,而以前即使是“熟工”也需要20人,才能完成四五件的焊接。
大量技工解放出來,被安排從事更加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今年9月,重慶馳騁汽車前后輪轂“智能生產線”二期也將上線運行。
現在,重慶馳騁的年產量可達前后副車架50萬套,儀表盤骨架50萬套、前梁后軸20萬套、穩定桿180萬根。
這是重慶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