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新引擎。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理應加快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制高點,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上海建設科創中心,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今天在出席2019同濟校友創新創業大會、做主旨報告時介紹了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建設的最新進展。
據悉,該中心將聚焦超材料感知、多尺度融合、類自然計算等多個研究方向,攻克包括智能傳感器、類腦控制器等在內的多個關鍵核心技術,由基礎前沿領域的研究突破,繼而帶動智能建造、智能交通、智能農業、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產業變革。
公開資料顯示,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于去年12月17日揭牌成立,同時開啟的還有“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建設。
645 >
陳杰介紹,該中心還將致力于就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全新倫理和法律問題等開展研究。“未來,無人駕駛車在路上行駛,醫院里會有各種ai醫生,家里也會有ai機器人從事護理工作。一旦出現安全事故,發生在人機之間的法律責任該如何界定,這就需要構建開發者與擁有者的責任體系。”
陳杰說,隨著技術的發展,對人工智能進行技術危害分級、嚴控人工智能危害人類等,這些都需要啟動跨學科的研究。換言之,上海發展人工智能,不僅要在技術層面尋求突破,也同時要在人文社會科學層面發力。
已有研究表明,未來,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都將開啟產值規模以萬億計算的新興產業,其中也蘊藏著無限廣闊的創新創業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教育部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鐘志華認為,用人工智能這樣一個交叉學科來提升和賦能高校傳統優勢學科,開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路徑,是一次有益的激發和嘗試。包括同濟在內,大學應該牢牢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會,積極投身于創新人才培養、科研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與祖國同行,服務社會,在全球舞臺上推進創新、創業、創造。
645 >
目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同濟加速發展的抓手。該校正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土木、交通、機械、測繪、車輛、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環境、海洋、管理等傳統優勢學科以及醫學、生命科學、法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
同濟的“人工智能”專業今年起也將開始招收本科生。在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得這一專業的首批建設資格。而去年,同濟新增的10個本科專業中,就有多個專業與人工智能相關,包括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
今天的會上,同濟創業谷還啟動了“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和“以創業為導向的創新”的“創業3.0”發布儀式。
作者:樊麗萍
編輯:樊麗萍
責任編輯:顧軍
來源:文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