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重點發展制造業,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更加明確了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方向。山西省作為北方傳統重化工業城市,在鋼鐵、重型機械等制造業領域具備傳統產業優勢,尤其是隨著2015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山西省制造業逐步去庫存、去產能,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2019年4月公布的《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山西省的排名出現大幅度增加,排位上升了4位,這表明山西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資國企改革的雙重利好下,發展自身比較優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根據山西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55.9億元,比上年增長34.0%;其中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582.8億元,增長45.7%,制造業占全省工業比重較上年提升了2.1個百分點。不僅如此,我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將“聚焦實施創新驅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2019年要做好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努力打造山西省為制造強省。“山西制造”逐漸成為山西省的一張新名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正在逐漸助力山西省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近年來,在落實供給側改革方面我省制造業也進行了深層次的實踐,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 一,去產能,不斷深化產業轉型。我省嚴格落實中央去產能要求,一手抓淘汰落后產能,一手抓改造與發展,不斷提升企業檔次,提高產業效率,形成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良性發展的局面。一方面,優化資源配置,集中力量進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轉型項目建設,比如太重新建了高速列車輪對組成關鍵件生產基地,擁有了世界上技術*先進、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高的車輪、車軸生產線,并且新建了大型鑄鍛件國產化研制基地,滿足了公司主機產品大型化、重型化、高端化發展需要。
第二,去庫存、降成本,全面推進精益管理,持續提質增效。我省制造業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順暢資金循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費用為重點,在制度上進一步嚴格“山西制造”的完工與銷售標準,并開展控預投、去庫存、促驗收、保回款以及降成本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提升制造業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改善企業經濟運行質量。
第三,去杠桿,優化企業融資結構。面對國家債轉股政策的推進和山西國企國資改革的重大機遇,直接融資占比提升將是近幾年資本市場發展的大趨勢,我省充分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通過發展直接融資的方式降低杠桿水平,優化融資結構,緩解資金緊張、債務高企等問題,有效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第四,補短板,創新驅動“山西制造”。“創新”是“山西制造”持續發展、深化發展的根本,是企業實現“二次創業”的*大依靠和驅動。近年來,我省制造業從體制機制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品牌質量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化戰略推進等方面堅持不懈走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之路。比如太重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新的生產力,研制了世界*大的75m3露天礦用挖掘機,制造了520t鑄造起重機、225mn、235mn鋁擠壓機等,開拓了新的市場方向。2019年我省經濟工作會議中確定的“六項重點任務”中,第 一項就提出“優先發展制造業,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這也為“山西制造”轉換成“山西智造”提供了科技和創新支撐。
2019年第 一季度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5%,這表明了中國制造業正在逐漸恢復增長。在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工業化發展實現新階段的過程中,我省也在著力重點發展制造業。我省2019年第 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同比增長8.3%,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11.1%,優先發展制造業已經成為山西省推動轉型的重要抓手。推進新時代“山西制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幾個方面發力:注重大數據的應用,將“智慧山西”提到發展的重點,現在我省已經推動出臺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和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傳感器三個特色數字產業發展規劃,將數據平臺應用到生產制造中;注重產業鏈的轉移,將制造業提升到產業鏈的中高端,用科技創新來增加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制造業向“山西智造”轉變的過程中必然要依賴高級技能人才,通過對優 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從而實現技能溢價,帶動整體產業水平的提升和整體技術含量的提升,從根本上提升我省綜合發展實力;注重產品“走出去”,在當前環境下,要強調對于國外市場的探索,鼓勵制造企業進一步擴大出口,更廣泛的使用出口信用保險,使企業具備走出去的信心,才能倒逼企業增強產品競爭力,真正實現“山西制造”向高質量制造產品的升級。
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我省要抓住新的機遇期努力實現“山西制造”的高質量發展,為創建制造強省添磚加瓦。
來源:山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