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用電量,一直被視為判斷宏觀經濟優劣的重要指標而備受各界關注,畢竟,經濟走勢與用電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相關性,即以經濟指標走勢為參考依據,是從社會發展角度判斷電量的預期增長。相應地,社會用電量也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經濟過去一段時間的走勢,并為下階段經濟發展帶來一定預示。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數據顯示,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573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另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一季度宏觀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6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4.3個百分點。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6.8%、3.0%、10.2%和11.0%,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
一面是3月份月度數據的平穩較快增長,另一面是一季度數據雖然表現平穩,但同比卻給出了回落4.3個百分點的表現,一時間讓輿論略顯不解,究竟用電量緣何呈現回落,其背后有著怎樣的深意?
實際上,如前所述,用電量數據與經濟增長的走勢存在一定程度波動相關。今年一季度,gdp在實現同比增長6.4%的同時,相較于2018年同期和全年還分別回落0.4和0.2個百分點。其中,在用電量數據上,也自然呈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回到產業層面看,今年第一季度一產、二產、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6.8%、3.0%、10.2%和11.0%,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其中二產用電量增長幅度相較于其他表現并不突出,僅有3%的同比增長,實際上,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背后原因。
畢竟,依托工業和制造業的第二產業仍舊左右著我國經濟的整體大局。盡管2012年以后,三產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趨勢延續至今,但工業和制造業仍舊在gdp增加值中占有四成的比重,影響不僅舉足輕重,更事關國家經濟實力和轉型升級的成敗。
實際上,這一點表現在用電量增長數據上正是第二產業總會貢獻超過50%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第二產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其中,電力產業作為第二產業的主要產業之一,其表現一直被視為經濟發展的“血液”和“命脈”。
近年來,與經濟增速進入調整期一樣,電力消費也呈現減速換擋態勢。通過梳理近年來全社會用電量增長比較可見,自2008年至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的年度同比增幅分別為5.2%、5.9%、14.5%、11.7%、5.5%、7.5%、3.8%、0.5%、5.0%、6.6%、8.5%。
不難發現,自2015年用電量創下近年新低后,2016年迅速回暖至5%的同比漲幅,2018年更是創下7年來的漲幅新高,這些均得益于全球經濟回暖、國內需求釋放以及一系列改革成果,其中,除了工業景氣度回暖,用電結構性改善也客觀折射了經濟轉型的現狀。
比如,眾所周知,隨著電力改革等一系列事關能源領域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其中,以電在終端能源消費當中的結構比重增加,煤炭減少為鮮明特征,比如,煤改電、油改電。
相關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全社會電能替代電量和上一年相比增長了23%,并且還在快速增長中。其中,風電、光伏、水電、核電等清潔電能已經占到30%,這意味著,在每用10度電中,就有3度電來自清潔能源。
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背后,正是經濟結構發展積蓄深層動能的緩慢過程。可以預計,隨著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趨穩向好的態勢會有所持續,這無疑也為電力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利好,尤其是對加快轉變電力結構以及電力發展方式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明確了新的機遇。
毋庸置疑,我國必須盡快改變以火電為主要電力能源結構,加緊推進電力結構的整體升級改造,同時保證質量,加快完成新能源核心技術的突破,確保風能、光伏發電科學高效地投入并完善電力結構。畢竟,這對整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