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能在張江系列報道之二:創新生態的“超級引力”
2019年初ibm首個登上人工智能島,成為島上生態參與者。供圖 申海
中新網上海4月17日電 (郁玫 樊中華)位于浦東新區科技領袖之都16-a張江集團辦公樓的幾個會議室,每天都是爆滿的狀態。源源不斷的創新企業前來尋求“對接”幫助,為產品找場景,為產業找技術賦能,為問題找解決方案,為研發找合作,經常十幾場對接會同時進行。
頻繁海量的對接工作,像疏通毛細血管一般,連通了張江地區9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與數千家工業制造、生物醫藥、數字文創企業,以及科研機構和應用場景。一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創新生態圈正在這里慢慢生成。
張江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高科技園區,經過27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數字信息、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如今,人工智能被認為是張江實現產業升級、智能經濟的新載體。
與傳統產業因物流便捷而形成集群、互聯網時代由巨頭企業帶動形成生態集群不同,人工智能企業被稱為是“一邊喂養,一邊產蛋”的生態依賴型企業,在技術研發、實景應用、產業合作、迭代升級的上升螺旋中,技術離不開實驗室,也離不開場景和下游產業實體。
在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看來,對接工作呈現多元化意味著張江的企業對園區生態的構建產生了迫切的需求,張江集團則開始從園區管理者走向生態運營者的升級轉變,這是一種持續的探索式創新行動。
“原來園區管理平臺只是提供簡單的基礎服務和人才對接,現在則要給市場、給場景、給技術、給人才,要深入了解ai+下不同產業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企業需要什么。”袁濤告訴中新網記者,“我們認為垂直生態空間是未來的大趨勢。”
垂直生態空間是張江創新的合作平臺模式。依據醫藥、航天、海洋等不同的ai+產業領域,建立不同模式的平臺,由該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來驅動,高校和中小微企業加入提供技術與服務,在建立起生態鏈,貫通從人工智能技術到傳統產業上下游合作的同時,幫助科技成果轉化和初創企業成長。
近年來,張江同樣花足力氣為生態圈引入國內外人工智能巨頭企業,并計劃與阿里、微軟、sap、惠普、普華永道等共建孵化器、共設投資基金,搭建人工智能“能力開放工場”。
據透露,當前張江集團已與微軟、強生形成兩個國際化創新平臺,另有幾個垂直領域平臺正在籌備中。
“我們出孵化資源,巨頭企業出設備和技術,知識產權屬于初創企業,”張江集團招商服務中心主任杜少雄表示,這種生態合作是多贏的,巨頭企業可以幫助創業企業加速產業化進程,同時也可在合作過程中收購后者的某項創新技術以突破自身創新瓶頸。
好的生態在于多樣性、開放性和完整性,能夠實現自我循環與良性增長。張江原有的產業基礎及上下游、大量的高水平國際化技術人才、圍繞上海科創中心產生的政策生態,以及上海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等,共同構成了張江生態的吸引力,袁濤稱之為“政產學研用”結合。
“生態是一種多要素疊加的狀態,很難說哪一個是決定力量,但幾種要素湊在一起,就發生了核聚變,可以對企業和人才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激發創新的良性循環。”袁濤表示。
知名的智能寵物家居企業小佩寵物生于張江,但其產品已經遍及全世界十幾個國家。依托上海豐富的養寵場景,小佩以場景創新、產品創新引領著行業走向,開創性地布局線下直營寵物店和寵物醫院,成為寵物行業的o2o與新零售領跑者。
“我畢業于上海交大,初創核心團隊都曾在張江工作,園區給予我們各種稅收優惠、福利租房等政策支持,吸引科技人才也很方便”,在被問及為何選擇在張江創業時,小佩寵物coo郭維科告訴中新網記者,“創業需要氛圍,我們國外的客戶到張江來,第一感覺就是張江有著硅谷的氛圍。”
據悉,在張江未來的規劃中,將打造以一島(人工智能島),兩港(浦東國際人才港、張江國際創新港),三區(人工智能實踐區、創新創業活力區、國際創新研發區)為藍本的產業布局,形成國內外企業合作、產學研合作、技術研發與應用場景合作、高新科技與傳統企業合作的多層次生態圈層。(完)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