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各國銅生產商、貿易商之間由互相爭奪資源,進而開始爭奪市場,銅市由此進入了“戰國時代”。
資源之戰首當其沖,大家都懂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缺乏資源,銅的生產商就失去了勞動對象。為了爭奪資源,各國生產商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伙伴,搶占資源市場。完全失去本國資源的日本,早在40年前,就開始了以股份合作形式到別國開礦;貧銅的中國也一直在進口銅原料,如今進口量越來越大,前些年,首次到贊比亞開礦。在國內,
幾大銅生產商,開始了跨省爭奪資源之戰。資源仗,導致了tc/lc價格空間越來越小,銅生產商從暴利時代跨進了微利時代。
成本之戰主要表現在銅生產商為了獲取利潤,不惜代價加快了技術改造的步伐,開始了大量的裁員,世界先進成熟的閃速煉銅法得到有效的推廣,占全球70%的銅產量由閃速爐熔煉,中國閃速爐煉銅產量占了20%以上。云南、安徽、山西引進艾薩法煉銅工藝。高新技術運用到銅的采、選、冶工藝,一方面表現了中國銅工業的飛快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企業用工越來越少,加之幾十座銅礦山資源的逐漸枯竭,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導致了一批礦山和冶煉廠倒閉。
再來看看價格之戰。如今的銅價只有8年前的一半,今年,銅價上漲了一些,但從供需關系看,想獲取暴利已經不可能了。目前,國際銅市的交易透明度越來越高,信息傳播越來越快,銅市場已實現全球一體化。盡管分割的市場,現貨價格有所差異,但總體價格是平衡的。特別是銅的倉儲點越來越多,對銅市場價格直接起到了平抑作用。
還有期貨之戰。人類發明期貨交易,其初始就是為了保護生產商和貿易商的利益。而如今的期貨,不再那么原始純樸了,進行期貨的投機商越來越多,如今的期貨市場已成了一把雙刃劍,風險和利益同在。期貨交易商無不如履薄冰。
品種之戰體現在銅的延伸加工方面。銅商品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粗放型的加工廠一個個倒閉,取而代之的是更精密、更耐用的加工品。發達國家銅加工商由最初的向欠發達國家輸送產品,進而到輸出設備、直接制造設備。品種之戰表現形式為品種數量和規模、價格之爭。銅加工業顯示出“專精特新”的特征。品種之戰,使銅加工品種數量增多,質量提高,但加工利潤減少。競爭是必然,競爭是優勝劣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