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日前透露,新的汽車產業政策的取向是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避免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激勵汽車生產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健全汽車產業法制化管理體系,促進汽車產業與關聯產業及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使我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
95家車企產量不足1萬輛
陳斌認為產業政策重點應該解決汽車工業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典型的例子是載貨車銷售,2001年和2002年載貨車銷售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7%和67%,今年1-9月份增長僅為4.3%,上半年增長是2.5%。但仍有數家企業在大規模投資重型載貨車,一些地方出現新建汽車商貿城汽車博覽中心等新的投資熱,全國一大批大中城市都在拓展汽車后續發展空間,投資幾十億甚至數百億,因此新的產業政策在避免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方面既有引導又有控制。
二是結構調整問題。結構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去年,在123家汽車生產廠中,產量超過50萬輛的只有兩家;超過10萬輛的企業只有8家;產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95家。而從國際汽車產業發展來看,生產能力在100萬輛以下的汽車企業已經不能單獨存在;200萬輛規模的企業也面臨著重組的局面。特別是在2005年我國取消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限制之后,國內市場將和國際汽車市場融為一體。因此必須看到,我國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生產能力擴張存在巨大風險,相當一部分企業必然被淘汰,由此將導致銀行壞賬增加、工人失業、企業破產等嚴重后果。
三是企業自主發展問題。解決企業自主發展問題,一要政府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加強法制化管理;二要企業重視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三要重視建設和掌控本企業產品銷售網絡。政府管理重點應放在建立和完善法制化的管理體制上,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是汽車銷售問題。汽車產業政策要消除不合理、不合法的限制,理順消費關系。引導個人消費,引導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節能型汽車和替代燃料的新能源汽車,引導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為消費者使用汽車創造條件,為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和停車管理實施積極有效和規范的管理。
新政策將促進汽車消費
陳斌說,與1991年汽車產業政策相比較,新的產業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
●取消了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作承諾相違背的部分。
●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強調依靠法規、技術、標準引導產業發展。
●提出品牌戰略,重視汽車企業建立品牌銷售和服務體系。
●促進國內汽車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引導現有汽車生產企業兼并重組。
●引導汽車消費行為,鼓勵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
●規范汽車市場秩序,維護汽車消費者權益。
●促使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為消費者使用汽車創造條件,打破地方保護行為。
目前汽車產業政策正在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很快就會頒布實施。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