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日本企業繼續保持對華投資熱,其投資戰略和投資行業的調整折射出日本對華投資的新動向。
一、日本汽車制造企業加速搶灘中國市場
(一)以豐田汽車為首的日本汽車制造企業加大開拓中國市場的力度,擴大投產規模、構筑生產和配送體系,完善產業配套。據預測,包括外資企業在內,2003年我國轎車生產可增長40%,達200萬臺;銷售可達142萬臺,增長25%。我國巨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吸引日資擴大投資。豐田汽車相繼在天津、成都設立了生產工廠。繼2002年10月天津汽車夏利公司投產后,豐田汽車計劃在天津開發區成立天津豐田公司,二期投資規模為3億美元。新工廠2005年投產后,產能可由目前的5萬臺/年提高到2008年的15-20萬臺/年。為保證零部件供應,豐田汽車計劃在天津、沈陽、上海、廣州設立配送中心。其控股運輸公司-豐藤海運公司計劃進軍中國物流市場,總攬母公司對華出口的整車及零部件運輸外,擬成立合資公司開展滾裝船買賣及中國境內的多式聯運業務,實現供應-生產-銷售-運輸一體化。日產汽車也決定將合資公司10年后的生產能力提高到90萬臺/年。
(二)為擴大銷售、降低生產成本,日資企業提高在華采購零部件的比率,調低銷售價格,加速構筑銷售網。同時,瞄準高端消費市場,增加新產品投放量,提高品牌形象。我國進口關稅進一步下調,在華生產小轎車面臨進口車的價格挑戰。日資企業與其他外資及中國汽車制造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最早在華設廠生產的本田汽車公司2002年市場份額下降了1.7個百分點。本田公司對"雅閣"款汽車進行了全面改造,在中國零部件采購率由60%提高到70%,價格下調13%。鈴木公司也將微型轎車價格下調了11%。
(三)大企業投資效應顯著,帶動相關配套產業跟進。據了解,豐田汽車所需零部件約為2-3萬個,與豐田公司有直接供貨關系的零部件企業近300家,加上非直接供貨的二次、三次交易企業總數近千家。豐田汽車公司進軍中國市場帶動為其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業跟進。為豐田汽車公司生產引擎、車檔、噴涂線、計時器等零部件的椿本公司跟進中國市場后,豐田公司采購該公司零部件的數量激增,該公司計劃擴大在華生產,力爭到2006年在華銷售額由目前的27億日元提高到80億日元。隨著在華生產規模的擴大,預計2006年該公司計時器等關鍵零部件對華出口量可增長4倍。
二,在華經營戰略日趨明確,整體投資規模呈擴大趨勢
(一)降低生產成本,以投資促出口仍是日本制造業大企業擴大對華投資的主要目的。為擴大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中日大企業間"強強聯合"增多。2003年4月,新日鐵公司和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洛克森布魯克公司決定與寶鋼在上海組建合資公司,為中國汽車、家電和建材企業定向生產高品質鋼板。其中半數以上原材料用熱軋鋼板由新日鐵提供,新日鐵因此每年可穩獲向中國出口數十萬噸熱軋鋼板的訂單。
(二)強化中國作為地區總部和區域中心的功能。投資區域仍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山東、大連等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加快向中國轉移。
toto公司和松下電工公司看好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會商機,除擴大現有工廠的產量外,計劃產品向配套化方向發展,由衛生潔具和電工產品向住宅建設、室內裝修設計等領域延伸,拉長產業鏈。
2003年4月,富士復印機公司決定將亞太地區總部由日本遷往上海。未來3年內將斥資360億日元在北京、上海等九大城市建立和完善銷售網絡及售后服務中心。
三、加入世貿組織效應顯現,日資投資領域趨于多樣化
(一)我國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對日資吸引力增強。奧運會、世博會的巨大商機吸引日本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住宅、下水道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我加入世貿組織后服務領域進一步開放,物流、環保業等成為投資熱點。2003年以來、住友商事、住友倉庫、三井物產等綜合商社相繼在華設立了控股物流企業,擬在主要省市設立配送中心,構筑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體系,為其在華生產工廠及外資企業提供現代物流服務。栗田工業、荏原公司等日本著名環保企業在上海和青島成立了水處理設置和垃圾焚燒爐生產工廠。
(二)對通訊、電子、制藥等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增加,部分高科技產品開始對華出口。鑒于在華生產成本僅為日本的70%,日本著名制藥企業mercian已開始委托山東魯抗公司生產雞、豬等禽畜用抗肺炎藥,計劃在2005年前將動物用藥的生產全部轉移到中國并拓展人類抗癌藥在華的銷售。
日立制作所、nec、富士通等企業看好中國通訊市場,積極參與我國基礎通信網的建設,加強ipv6型新一代高性能寬帶路由器等高科技產品在華銷售攻勢,向中國提供網絡實驗用機器。
(三)日資開始涉足教育、出版、生活消費等領域。制作電視節目的"視覺日本公司"在北京成立了合資企業"中國國創國際文化發展"公司,制作dvd和cd節目。上海等大城市的婚禮市場也被日本企業看好。
四、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加大與我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利用我科研力量和人才開發新技術
日本著名空調企業大金公司近期宣布,未來3年內將投資1億日元與清華大學共同開發空調機的節能、濕度控制和材料等關鍵技術。為保持高水準技術開發能力,節省人工費用,松下公司2004年將削減40%的國內技術職工,取而代之的是招聘200名海外技術職工,其中90%在中國招收。日本通運公司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億科系統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貨物信息檢索系統和物流應用技術。
五、值得注意的幾個動向
(一)利用東盟牽制中國是日本朝野上下既定的戰略方針,今后我與東盟在吸引日資上仍存在競爭。近期,佳能社長御手洗富士夫和松下電器副會長松下正幸相繼表示制造業企業過于集中在中國存在風險,應在東盟和中國間保持平衡。我對日資的投資取向不可掉以輕心。
(二)應重視日本大企業的影響力,注視其投資動態及正負波動效應,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2003年2月底發生的"佳能公司撤資風波"表明日資企業有意深度研發生產技術,將低端產品的簡單人工組裝作業生產撤回日本國內。我應鼓勵日本大企業擴大再投資,進而帶動其配套產業和中小企業對華投資。
(三)應注重保護日本中小企業的投資熱情。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中小企業尚不能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深感在中國"價格競爭大于品牌競爭"。我應加強市場環境的治理,保護日本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技術、生產訣竅和品牌,幫助其盡快熟悉環境,協助解決有關困難和糾紛,促使其盡早落地開花。
(四)勞動力價格和巨大的市場仍是我國吸引日資的優勢。未來幾年日資將繼續保持對華投資熱。我應統一規劃對日招商工作,對日資的投資地域和投資領域加以引導,將資金引向中西部地區、高科技和基礎設施領域,以利提高我企業的技術水平,提升我產業的配套能力和競爭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