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歐洲itma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再一次讓國人感慨不已:差距又加大了。我國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應該說國產紡機水平已大大提高,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大批新產品,但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們還遜色很多。而且中國臺灣、韓國、印度等過去紡機器材水平與我國相當,而今也紛紛崛起,部分紡機產品水平已經比我們有 所提高。這些不能不讓我們的紡機企業反思我們的實力如何。那么,國際紡機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紡機差距在哪兒?
國際紡機:精品與規模并舉業內人士認為,國際紡機總的發展趨勢是:適應小批量、多品種;電腦輔助,高速運行;高質量、高性能、高附加值;機器結構簡化,操作維修方便;節約能源,有利環保。其特點是it化與環境相適應。
細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高端紡機,的確是這樣。日本豐和公司(howa)生產的一套梳理輸送系統從抓棉到棉條生產占地只有長7米左右,寬1. 5米左右,非常簡潔。在紡織機械的it化上,日本津田駒(tsudakoma)研制的噴氣織機,在操作盤上就搭載了it功能,實現了與用戶的對接,并及時地了解用戶的信息作出最快的反應。紡織機械與“環境對應”是國際紡機的又一突出主題。許多公司推出的最新產品在節能降耗、保護環境上做了很多文章,如臺灣裕隆集團臺揚染色科技公司在創造經濟與環保美麗共生的旗幟下,推出了爆震波染色機,以實現綠色生產。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紡機更加貼近市場。針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生產大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設備和省力易操作的機器,以適應高產高效的需求;針對發達國家,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相對應的設備,適應高新材料等進行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方式和新的生產體系的需求。
同時,國際上很多紡機企業為了使組織結構趨向合理,根據市場的變化,加快了兼并、重組和聯合的步伐,如歐洲的蘇拉集團與青澤、阿爾瑪、沃克曼、賜來福、巴馬格以及紐馬格公司的聯合。意大利的舒密特、范美特以及瑞士蘇爾壽紡織公司的聯合等等,同時非常注重打造名牌產品,這樣以增加市場競爭能力,使組織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我國的紡織機械集團公司和企業也正在加快調整。
我國紡機:在進步中成長我國紡織機械產品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到擁有15大類別2000多個品種的產品,已初步形成自主開發、自我配套的工業體系。
近幾年,紡機行業為提高產品質量和水平,為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普遍進行了技術改造。加工手段、檢測手段、開發設計條件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目前,紡織機械全行業擁有各類數控機床1000多臺,加工中心近600臺,金屬切削數控化率已達6%以上。
技術創新條件不斷完善,為做好紡機產品的技術創新工作,大型企業集團先后組建了研究院、研發中心等機構,集中人力、物力和資金,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研究工作。如連云港鷹游紡機有限公司、浙江金鷹集團等很多企業建立了試驗工廠和實驗室,密切與使用工藝相結合,與使用單位一起研制開發紡織機械新技術。
同樣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紡織機械出口成績顯著。2002年紡織機械產品出口創造了紡織機械行業產品出口歷史的新記錄,出口3.57億美元,比2001年的2.78億美元增長28.54%。印染和后整理機械產品從200 1年成為我國紡織機械產品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紡織機械產品的出口結構。紡織機械零配件出口的增長,特別是國際著名紡織機械制造商購買中國的零配件和器材為其主機配套,都說明了近幾年我國紡織機械行業所取得的成就。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紡織工業外向型產業的轉變,國產紡機器材還遠遠不能滿足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每年仍然要向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大量引進先進的紡織機械裝備。大量的進口設備對我國的紡機市場無疑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國產紡機器材行業必須要努力加快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開發、合資合作,不斷縮短與發達國家紡機器材行業的差距,為中國紡織工業提供更多優質、可靠的紡機器材新產品。
制定發展戰略追趕國際步伐由于紡織工業產業結構的變化,要想立足于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必然要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自已,同時,針對紡織工業新的歷史階段和新的需求制定發展戰略。國際上著名的紡織機械制造商其產品的自制率都很低,我國已經加入wto,要充分利用國際配套的條件進行社會配套。不要一味追求最先進和最尖 端的技術,而是追求合理有效符合市場需要的。
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來看,我國紡織行業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水平、換匯水平以及總體技術裝備水平均與國際上存在差距,這將是新階段需要大力提高的重點。在資金投入上,可采用多元化資金來源的方式增加科研開發資金的投入,同時還要加速人才的培養。
另外,專家還指出,紡織機械行業要充分利用企業目前已經形成的區域性協作配套優勢,在創新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其作用。
紡機企業還要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源。一方面應完善中介服務組織,使技術創新的主體與市場密切聯系起來,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另一方面,紡機企業要抓住機遇,通過適當的資本運營,使企業收購院所或者與院所合辦企業或者采取其他合作方式,這些都將有利于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