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由廣州、東莞、深圳、惠州等城市組成的“電子資訊走廊”,在土地、人力資源及核心配套產業鏈等方面,已形成高度互補的優勢。專家就此指出,在建立多中心發展大格局的基礎上,加強城市間產業有效互動整合,維持彼此競爭力的依存關系,實現區域共贏,將是這個地區未來的發展趨勢。
東莞市數碼產業協會會長葉宏燈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以前,珠三角各城市仍處于各自為戰的發展狀態。亞洲金融風暴過后,一些新興的工業城市開始出現產業分工與整合。近年來,電子資訊業在珠三角的引進及發展,逐漸取代了一些傳統產業及民生用品加工業,電子、通訊等高附加值產品成為發展重點。
于是人們看到,在廣交會、東莞電博會、深圳高交會、惠州數碼節等頗具影響力的盛會上,電子資訊產業大唱主角。在這些會展的組合帶動下,以廣州、東莞、深圳、惠州為中心的電子資訊產業帶集聚效應日益明顯,逐步形成“電子資訊走廊”的基本骨架。目前,作為亞洲電子信息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產品產值已占到廣東全省的七成以上。
葉宏燈認為,珠三角“電子資訊走廊”已具備較完整的it衛星工廠產業鏈,其未來的發展速度將直接取決于不同城市上、中、下游供應系統的緊密聯系程度。因為產品生命周期短、市場瞬息萬變是電子資訊業的顯著特征,因而對研發、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廠商配合度、協力互動關系等具有很強的產業要求。如上游的芯片組等相關產品若出現供不應求,造成價格上揚,中下游廠商的成本勢必增加,獲利情況也將大受影響。
葉宏燈說:“企業加強合縱連橫、互相呼應,將有利于共同掌握快速反應的經營原則,從而保證品質、成本、交貨期等維持在良好的控制之下。”
記者了解到,廣州、東莞、深圳、惠州等地現已初步形成以電腦周邊零組件為核心的產業群體和企業上、中、下游分工體系,這種由臺商主導研發、接單,內地it企業投資生產,香港出貨的運作模式,以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特色,獲得了全球知名廠商的大量采購及合作。以電腦周邊產品為例,臺灣在這一地區生產的監視器、主機板、電源供應器、掃描儀、鍵盤、鼠標、視訊卡、機殼和數據機等9項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平均占有率約為60%。
“作為‘電子資訊走廊’最大的潛力優勢,充沛的人才資源是形成完整產業鏈的有力保障。這一地區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已積極融入良性的市場大循環。”珠三角資訊電子業外商人事主管會名譽會長蔡紫財這樣說。
現在,除廣西、福建、海南三省區之外,廣東已逐步向內聯結勞動力密集、產業尚不發達的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為電子資訊產業發展輸入強大的人力后盾。目前僅在東莞,從事電腦周邊、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工廠已達1200余家。數萬名外籍管理及技術人員在此工作、生活,從零件采購、關鍵性技術研發,到管理系統的引進、產品制造、裝配、加工等產業鏈動作,均能迅速配合市場需求完成。
地理集中和產業組織優化,為珠三角電子資訊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競爭力。業內專家強調,在珠三角電子資訊產業從分散發展向優勢整合轉變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港、澳、臺、深圳、珠海等地區的影響,已完全由市場力量自然形成,具有較完全的獨立性和自由度。這種開放性及外向性具有很強的整體產業協作系統,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一旦其輻射效應發揮出來,合作范圍將會不斷擴大、延伸,從而加速帶動全國信息產業的共同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