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中國電容器市場恢復增長的一年。尤其是2003年的下半年,來自手機、dvd和其它數字消費電子制造業的增長性需求最終推動了該市場的復蘇。轉入2004年,各電容器廠商都樂觀地認為,市場增長的勢頭將不會停止,于是產能提升計劃紛紛出臺。然而這些舉措必將促使電容器產品的價格在2004年繼續下滑,最終將導致整個產業的洗牌重整。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電容分會秘書長潘大男表示,2003年中國鋁電容器、陶瓷電容以及薄膜電容的總產值約為1,100~1,200億人民幣,其中鋁電解電容器約為450~500億,陶瓷電容500億,而薄膜電容的產值相對較小。
盡管中國電容器生產的規模龐大,然而高性能、尤其是耐高溫(105~115攝氏度)、中高壓/大容量的電容器產品仍需要進口。潘大男舉例說,在對產品安全敏感的應用中(如變頻器),整機廠商還是相信進口的電容器產品。事實上,在中國的電子產品貿易逆差中,逆差最大的第三名就是電容器。“在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中國廠商生產小批量產品還可以,但大批量生產合格率還不盡人意。”他補充說,“因此,中國無疑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電容器生產大國,但從技術角度講,中國還不是電容器生產的強國。”而電容產業的特點也正好符合了中國整個電子制造業的特點-高度離散和制造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一個高度離散、技術水準參差不齊的電容器供應大軍。
數量眾多是中國電容器制造商隊伍的一大特點,單是鋁電解電容器制造商就有200家左右。但由于總體規模小,多數廠商的生存之道維系于產量的提升,這已經導致電容器產品的價格不斷走低,而這一局面在2004年也未必會改變。潘大男說:“根據最新的資料、目前大多數電容器制造設備廠商(包括臺資廠商)的訂單大增,表明國內電容器廠商正在積極準備擴充產能,或者又有新的工廠將開始進入這一競爭激烈的領域。因此2004年中國電容器產能將繼續上升,而價格持續走低的態勢已經基本鑄錠。”他同時還介紹說,高端薄膜電容制造設備目前基本沒有國內供應商,但國外供應商今年在中國的接單情況也不錯,因此預計明年在國內生產的高端薄膜電容出貨也會增加。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