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2003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1%,2004年估計亦可達成8%之高度成長。汽車及電器產品不斷增產,引申出大量鋼板、塑料、半導體零件等原料之需求。2003年日本對中國出口6兆6,378億日圓,較前年成長33.2%,五年連續創下更新紀錄。其中鋼鐵出口643萬噸,數量雖然略減1.5%,惟金額反而成長28%達4,505億日圓,主要是汽車車體及家電外部薄板等促成對高質量、高價格材料之需求。另塑料等化學制品對中國出口也大幅成長32.8%。在日本所謂的「新三種神器」之數字相機、數字多用途錄放硬盤、行動電話等,使用日本零件在中國組裝之分工方式已成常態,去年日本出口中國之電子零件成長45.6%,其中音響影像(av)部份對中出口甚至達到二倍。此外,四年后北京奧運及2010年之上海萬國博覽會,各地積極展開建設,工程所需之建筑機械及水泥等自日進口需求暢旺,2004年4至12月之建設機械自日進口額較前一年同期增加八成左右。
2. 另中國13億人口之巨大消費市場更令人咋舌,去年汽車零件對中國出口較前一年成長二倍外,整車輸中臺數也增加57.9%,中國如今已進入自家用車時代,中國企業及個人之汽車販賣臺數大幅增加。行動電話用戶數于2003年增至2億6,900萬戶,高出日本與美國之用戶合計數,今年內可突破3億用戶,發展潛力無法估計。日本汽車、電機業者在中國擴充據點數目,日本看待中國市場,不僅是重要對外輸出據點,如何成功推銷日制消費品更是今后重要課題。
3. 惟中國市場并非一片大好,舉例而言,成本上升便是一大問題。中國需要大增促使煤炭及鋼材等原料價格上揚,煤炭價格較去年成長二倍、鐵礦石則漲價二成。以煤炭及鐵礦石為制鐵原料之鋼鐵業界透露,「整體業界年間成本負擔增加6千億日圓以上」。同時日本與中國之進出口頻繁造成貨船供不應求,造成海運費用遽增,衡量礦物資源運送成本之指標「巴爾干海運指數」較前一年跳升三倍。另不動產投資過熱及金融機關之放款遽增,中國已呈現泡沫經濟之前兆,上海去年10-12月之不動產價格較前一年同期上升30%,中國政府為緩和景氣過熱,對于鋼鐵、水泥及煉鋁等產業開始干預,也加強對金融機關放款之監視。或許中國不動產價格之上升僅反映在「上海及沿海等局部地區」,尚未形成全面性泡沫經濟癥候,惟日本企業考慮對中國進行設備投資之風險,是否適而可止或繼續增加,已出現難以抉擇之困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