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重返月球”和中國“嫦娥計劃”的興起,人類向月球的探索和研究活動又迎來了第二輪的高潮期:除卻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傳統航天強國有明確的登月時間表之外,諸如歐洲航天局、spacex等跨國家機構/企業也向月球伸出橄欖枝,意欲從未來的月球市場里“分一杯羹”。
但令人意外的是,作為歐洲航天局的首創國,法國卻在近日和中國達成了探月合作協議:法國將把15千克的設備依靠“嫦娥六號”探測器送上月球表面,并對月壤進行分析。
圖為嫦娥六號登月探測器效果圖。
當然,自1980年建立以來,法國帶領的歐洲航天局并非在外層空間探索上一無是處:迄今為止,歐洲航天局發射的探測器已經環繞過太陽和火星,還在土衛六和外層彗星上站穩腳跟,整體技術和經驗僅次于蘇聯/俄羅斯和美國。
同樣的,歐洲航天局也有自己的載人登月計劃——“曙光女神”。但和其它競爭對手不同,誕生于1999年的“曙光女神”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時間表,就連載人航天本身到底“要不要搞”,不要說歐洲航天局,就連法國人心里都沒底。
圖為歐洲航天局的外層探測器全家福。
而在探月浪潮再開之后,歐洲人自然也有單純依靠歐洲航天局,就在探月登月競賽中“和美俄中試比高”的想法。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阿麗亞娜-5運載火箭因為太貴賣不出去,阿麗亞娜-6火箭暫時還看不到頭的今天,歐洲航天局的袞袞諸公最多只能抬頭望望天,就此聊以自慰。
更何況,阿麗亞娜-6火箭的性能實則十分有限——單從深空的運載能力來看,阿麗亞娜-6最多只適用于無人登月的探測任務,
圖為阿麗亞娜-5運載火箭,該箭在商業市場已然是昨日的黃花。
而若是要歐洲航天局“另起爐灶”,用全新研制的重型運載火箭撐起“歐洲自己的月球夢”,歐洲各國恐怕都不會答應:歐盟的“伽利略”定位導航系統之所以落得今天這個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正是倒在了一個“錢”字上——沒有巨額且持續的資金投入,諸如導航系統建造,空間站和探月登月之類的大工程都只能在紙面上“吹牛”,永遠不可能有落到實處的機會。
圖為鐵路運輸中的俄羅斯“質子-m”火箭,該火箭在2018年也未有商業發射任務。
至于歐洲航天局和美俄兩大航天強國的合作,也多是“虎頭蛇尾”:美國雖然有nasa和spacex兩大登月種子選手,但從來就沒有給歐洲航天局留出確定的席位,或是簽訂明確的協議;至于俄羅斯這邊,對歐協議和登月的決心都不缺,但還是老問題:錢呢?
圖為德國計劃向月球發射的alina探測器,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月球著陸。
考慮到中法之間在核能、航天等高新技術層面上的合作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法國在探月這個新問題上找到中國這個“老朋友”也一點都不奇怪:畢竟中國航天早就向各國際航天機構“開誠布公”,表明“嫦娥六號”探測器上有10千克的載荷可供合作伙伴使用。
更何況,法國的鄰國德國在登月上也有屬于自己的“小動作”:該國ptscientists的alina探測器將在今年第三季度由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前往月球,法國自然不能坐視自身落了下風,選擇中國進行“短平快”的太空合作也就成了可行的唯一選擇。(作者署名:利刃軍事 利刃/tone)
本欄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本網注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新浪網,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經本網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