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分析,2003年農機呈現出平穩增長、健康發展的態勢,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整體運行平穩。雖然受到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的影響,但是全年農機化運行平穩。一是農機裝備總量穩定增長,年底農機總動力達到6.09億千瓦,比上年增長5.2%;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485萬臺,增長2.7%(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99萬臺,增長9.6%;小型拖拉機達到1386萬臺,增長2.2%);聯合收割機達到36萬臺,增長15.4%。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穩中有升,全年完成機耕面積9.2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機播面積6.3億畝,增長約2%;機收面積4.1億畝,比上年略有增長。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為47.2%、27.2%和18.5%,比上年分別提高了0.07、0.56和0.17個百分點。
區域特征逐步顯現。配合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以及農業機械化“十五”計劃綱要的實施,我國農機化資源配置逐步趨向優化,區域化特征日益明顯。從區域看,農機化水平由北高南低、旱高水低,向南北平衡、水旱平衡發展;從糧食生產機械化看,由小麥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向水稻、大豆、玉米機械化發展;從經濟作物看,各地發揮比較優勢,農業機械化與產業化結合,設施農業、草業、畜牧、奶業、水產養殖等機械化有新的發展。
——外部環境進一步改善。一是農機化立法工作明顯加強。在國務院有關委、部、局,特別是農機化管理司的積極參與配合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列入2003年立法計劃,并予2004年2月份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將有力地促進我國農機化事業的發展。二是財政支持力度加大。農機化管理司于2003年上半年組織開展了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研究,并起草上報了農機具購置補貼規劃,研究了有關補貼資金的運作方式,為2004年更好地爭取財政支持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廣東、黑龍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遼寧等省,紛紛結合自身農機化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加大了對農機購置補貼的力度。廣東省財政將于2003年至2010年投入7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2003年非典期間正值麥收,在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下,各地政府部門特別是疫情較重的小麥主產省,紛紛出臺補貼措施,鼓勵農民購機,有效地緩解了“麥收”和“非典”的矛盾。
——“三夏”、“三秋”農機作業成為突出亮點。2003年農機化發展的突出亮點是“三夏”、“三秋”農機作業成效顯著?!叭摹逼陂g,受非典疫情的影響,外出工農民不能返鄉,為了確保及時收割,保護農業生產成果,農機部門形成了快速反應部隊,統籌安排,開展幫扶,有序搶收。據統計,全國共投入搶收農機具150多萬臺(套),其中參加跨區機收的聯合收割機達15萬臺,完成機收小麥2.8億畝,機收比例達到70%;“三秋”期間,為了克服黃淮海地區和長江流域連續陰雨給秋季生產造成的影響,全國共組織投入各類“三秋”生產機具近1000萬臺(套),其中播種機280萬臺,為搶修整地用、排澇除漬、加快越冬作物的播種進度做出了貢獻。據統計,北方小麥機械化播種比例達到80%??梢?,農機已經成為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主要手段和各地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他說明了農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農機服務日趨產業化,農機化管理協調能力逐步加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