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低、沒地位、苦臟累不是技工大量缺失的惟一原因,高薪招聘的誘惑并沒扭轉技工缺乏的現狀,比例失調和年齡斷層正使“技工荒”蔓延加速,這種持續出現的“技工荒”引發出專家感嘆———
又聞“技工荒”
春節過后,南京幾家外貿制衣公司都在為招不到熟練的縫紉工、裁剪工、燙熨工犯愁。其中一家老總對筆者說:“由于技工嚴重短缺,公司至今無法正常運轉,許多訂單不敢接,真是急死人。”據調查,這種情況在江蘇相當普遍,短缺工種包括鉗工、焊工、鉚工、車床工、起重工等,幾乎囊括所有的技術工種。據南京市勞動局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市現有高級技工不足6萬人,僅占技工總量的6.6%,距離國家職業培訓計劃20%的比例要求,尚有11萬缺口。據報道,技工荒已不再是一省一地的個別現象,正在成為全國性的普遍問題。那么全國究竟缺少多少普通技術工人或中高級工?尚無準確數字。但廣東省勞動部門有一個統計,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05年全省中高級技術藍領的缺口高達180萬人,業內專家憂心忡忡地發出如此感嘆:21世紀誰開機床?
偏廢的人才觀導致“技工荒”
技工大量缺失的根源何在呢?普遍的說法是技術工人待遇低、沒地位、苦臟累,阻礙了人們學習、鉆研技術的積極性。可近年來技工的“含金量”迅速升溫,在深圳等城市,熟練的技術工人月工資超過了一般的本科生,有的單位不惜幾十萬元年薪招聘高級技術藍領,不料這樣的吸引力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技工缺乏的被動現狀。
可見,技工荒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筆者通過大量調查研究認為,就整體而言,技工隊伍數量和素質與經濟發展的要求固然存在著滯后、不適應、不相匹配的問題,但這不是矛盾的焦點。問題的最大癥結在于技工隊伍目前出現了嚴重的比例失調和年齡斷層,具體講,25歲以下的技術工人太少,且技術素質不高,可謂一代人的斷層和缺失。這種斷層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和影響在今后若干年的經濟發展中將持續顯現出來。而“癥結的癥結”則是人們思想觀念出現了偏差或混亂,即偏廢的人才觀導致“技工荒”。不是嗎?社會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大學生是人才,中專或技校生不是人才;科技、管理人員是人才,技工工人不是人才;進機關、做白領有前途,當工人沒出息。雖說近段時間社會輿論正試圖扭轉這種觀念,但是,這種被公眾普遍接受、認可的“共識”,已形成頑固的思想定勢,并正在成為一種群體的思想觀念,并非短時間內能夠扭轉過來。
應對“技工荒”出路在改革
毫無疑問,對一種觀念的沖撞,最有效的“靈丹妙藥”就是改革。筆者以為,應對技工嚴重缺失的出路在于實施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首先,要大刀闊斧的進行工資、職稱改革。眼下大學生與中專或技校生進企業后工資待遇差距明顯,同樣的崗位、工種,大學生每月起碼高出幾百元,這種延續多年的以學歷定薪的最大弊端就是“刺激”高學歷者產生自尊自豪感,低學歷者滋生自卑自賤感,不可取。企業是靠市場靠效益生存的,高學歷不見得產生高效益,多讀幾年書不應該成為多拿錢的必然理由。公平合理的做法是以崗定薪,以能力定工資,以貢獻定報酬,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才有助于消除低學歷者的自卑感,激勵一線員工埋頭學技術做貢獻。
至于以學歷定職稱更是不妥。職稱是客觀公正的測試、評價一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術等級,學歷只能作為參考不應該成為惟一的依據,因為企業不同于科研單位,企業更需要注重發揮員工的工作技能和動手能力。所以,企業職稱評定需向低學歷但技術能力強的工人開“綠燈”。
其次,大學教育的課程設置需要改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平民化”、大眾化發展,高等教育也要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如今,每年都有近300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形勢嚴峻,莘莘學子不掌握一點謀生手段怎么能行呢?有的大學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寧愿呆在家里靠父母養著也不愿進工廠當工人,除了思想觀念外,很大的缺陷就是他們動手能力差。據報道,去年廣東省政府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一座“大學工廠”,工廠里設有電子、機電、空調制冷等20多種專業,具有真實和仿真的職業氛圍,廣東地區的10多所高校每年安排大學生到這里實習,練習操作機床、修理家用電器等,使大學生既有高文憑又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了創新和動手能力。這種嘗試很有價值,值得推廣。
再次,要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壘,給予那些有突出貢獻的技工應有的社會地位。比如一些企業開展首席工人評選,有的以工人勞模命名學校、班組、生產流水線等做法,就很有意義,這對激勵一線員工的自豪感、榮譽感大有裨益。心理學家認為,人一旦認定自己從事的工作有得到公眾認同的價值,他(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就能出成果。假如技術工人都有這種價值取向,我們還愁沒人開機床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