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農歷正月初八,當新春的味道還飄溢在空中時,柳市鎮黨委書記吳存忠卻已無暇感受。身為柳市的當家人,有太多的事情在等待著他。不惑之年的吳存忠,在柳市鎮黨委書記的位置上已坐了近5個年頭。
當地有一種說法,認為柳市這一屆領導班子的擔子是最重的。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在經歷了“中國電器之都”的輝煌后,柳市將何去何從?
“國際電器城”的誘惑
柳市人已不滿足于“中國電器之都”的稱號,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世界。
“打造國際電器城是樂清市為了配合溫州市‘一港三城’戰略,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上的一種戰略口號和定位。”吳存忠說,“柳市要想發展就必須與國際接軌,打造國際電器城是大勢所趨。”
“國際電器城”的提出,合乎潮流。時下,浙江正全力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在全省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建設。作為主角之一的溫州提出了“一港三城”戰略,即建設東南沿海大商港、國際性輕工城、最具活力的開放城市、濱海山水文化名城。自然,“中國電器之都”的柳市也應該進一步加以提升,上升到國際的高度。
在“國際電器城”這個宏偉的藍圖中,充滿了誘惑。
從范圍上講,即以柳市為核心,規劃100平方公里土地作為電器工業的集聚群,大約包括柳市、虹橋、樂成、北白象等幾個城鎮,在它們原有的幾大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向外延伸。規模可以用龐大來形容,要知道,柳市一個鎮的占地面積才只有49.9平方公里。這對于工業用地緊張的樂清來說,無疑是一個大手筆。
當然,政府需要的并不僅僅是簡單的量的擴大。“發揮電子和電器兩大主打產業,提高外向度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吳存忠坦言,“我們主要是通過國內招商引資、與國外企業合作、向高壓發展三個方面來提高外向度。”
“樂清市政府已與恒基偉業、聯想等四家企業的綜合體簽約,要在樂清經濟技術開發區,依靠沿海灘涂,建設一個恒基偉業的產業區,主做電子產品。”招商引資博了一個開門紅,這讓吳存忠喜上眉梢。
然而,提到與外企合作卻讓吳存忠剛剛綻放的笑臉瞬間又沉了下來。因為“柳市企業的跨國合作才剛剛起步” 。
曾有熟悉柳市的業界專家指出,柳市不能放棄低壓電器,發展壯大的途徑就是要不惜血本地與國外企業合作,如施耐德、abb等,把它們的低壓電器拿過來自己做,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好低壓電器產業。
對此,吳存忠深表贊同。他認為,柳市與外企合作進展緩慢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對國外企業不了解,柳市的產業基礎要走出去也需要一個過程。二是我們的私營企業老板太精明了,而資本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他們要有大量的錢賺才會進來。”他強調,“要善于吃虧,才能善于做贏。”
然而,柳市某電器集團的老總對此卻不以為然。“政府的愿望是好的,但合作屬于企業行為,每個企業都是講利益的,合作必須是雙贏行為,不可以不計成本。何況有些外企并不如外界宣揚的那樣好。”
看來,柳市的跨國合作之路并不如政府預想般一帆風順。
至于進軍高壓,則是另一個讓吳存忠撓頭的問題。
前狼后虎 柳市遭遇危機
2002年“中國電器之都”花落柳市。這一直是吳存忠引以為豪的一件事,“從市場占有率講,柳市低壓電器全國市場占有率約在1/3到1/ 2,個別產品甚至可達到70%到80%。”
然而,世事變遷,雖然風光猶在,但柳市人卻感覺到了潛伏的危機。一個小小的柳市鎮就集聚了1000多家生產低壓電器的企業,而且多數還停留在低檔次產品重復生產的階段,隨著競爭加劇,企業壓價競銷、企業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已有業內人士大膽推測:隨著“兩網”改造的結束,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屆時一大批企業必然停產或轉產。
而前一段,更是傳出了國外電氣巨頭將向中國低壓市場滲透的消息,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溫州電氣行業協會更是敲響了警鐘:如果柳市低壓電器繼續停留于低檔次產品重復生產,而不重視產品品質的提升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那么“中國電器之都”的稱號遲早有一天會自行消亡。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燕蓀指出,“柳市到了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候。過去柳市的產品只限于維修、配件領域,現在則是要發展國家工業化裝備中需要的成套產品,要定位在國家電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柳市的電器企業開始向中高壓突圍。“九五”期間,柳市的電器產品已由原來的單一低壓產品延伸到高壓產品,從元件電器延伸到成套電器,初步形成了輸、變、配電服務的產業鏈。
然而,此時的高壓市場早已是群雄割據。
業界專家指出,330kv至500kv的高壓市場,基本上已被外國巨頭,如西門子、abb、法國阿爾斯通等占領。而110kv至220kv的市場半數被外國電器同行占領,剩余的則由平頂山高壓開關廠、北京開關廠等國內 高壓開關五大生產基地所消化。
柳市要想擠進強手如林的高壓市場談何容易?溫州電氣行業協會有關人士指出,在國際同行業中還沒有溫州電器的地位,而與國內五大高壓生產基地比,柳市顯然與之又不在同一個檔次。
陸燕蓀說,“柳市的高壓集聚效應短時期不會形成。”換言之,就是近年來柳市不會形成一流的高壓企業。“ 柳市低壓之所以發展迅猛,是因為柳市有一個龐大的產業群做為后盾。而高壓與柳市生產性質不大一致。國內百萬伏以上的高壓市場已形成格局,如果進入這個領域是比較冒險的。柳市高壓發展還應針對量大面廣去做,致力于220kv以下發 展。”
他建議柳市的電器企業,“要走兼并的道路,不要什么都自己做,配套產品可以進行國際化采購。”
“我認為,企業到外邊兼并是好事,可以讓人才、產業層次和結構都得到提升和調整。現在人民電器已在江西兼并了一個變壓器廠。”吳存忠也如是說。
過去,110kv以上的高壓在柳市是一片空白。讓人欣慰的是,正泰今年已能生產110kv的高壓產品。這無疑讓柳市看到了高壓崛起的希望。
有關業內人士分析,相對于高壓,柳市在中壓的勝算似乎更大一些。盡管外國電器巨頭通過他們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進軍中壓市場,而國內的天水長城開關廠、常州蘭菱電器有限公司作為后起之秀不可小視,但畢竟中壓市場只是群雄逐鹿,還沒有形成格局,柳市爭霸的機會依然存在。
土地:柳市的軟肋
“電器之都就應該有個都的樣子嘛!”雖然當初曾將“中國電器之都”的大旗親手遞給了柳市,但陸燕蓀還是忍不住發出感慨。
飄浮著垃圾的河水散發著難聞的異味,狹窄的馬路上人力三輪車與奧迪爭相搶道,雜亂無章的建筑物……柳市的城區建設實在令人無法恭維。曾有當地人說,“我們對柳市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培育了我們,而恨則是因為它的城市環境太差了,對外拿不出手。”
對此,吳存忠十分汗顏。“要想讓外國人來,說穿了,現在的環境是不行的。柳市現在確實像小城鎮一樣。我們現在已開始全面提升柳市的城市形象,再用3年時間,城市基本的龍骨就會搭建起來。”
不過,柳市確有他們的苦衷。城區規劃需要土地,然而4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半是高山,而且擠滿了1 000多家企業,土地容量已近飽和。
據悉,雖然2003年柳市gdp增速高于樂清全市,但增幅較往年有所下降。按某些專家的說法,這與兩網改造有關。柳市經濟發展雖不是國家直接投資,但與國家的投資拉動有很大關系。
“在全國經濟發展增幅加大的情形下,這個現象值得深思。”吳存忠承認,“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直接原因,一是與正泰的一個公司2003年整體劃到北白象核算有關。二是產業結構調整處于一個休息波的狀態。三是與宏觀的供地政策有關。前幾年土地供應很緊張,像德力西總部和其他幾個大企業都是今年才開始供地或審批剛剛完成。真正產 生集團的規模效益還要有一個過程。”
不難想像,正泰在北白象的工業園區規模不小,甚至超過了其在柳市的其他工業園,要不怎么會對柳市的gd p增長產生如此影響?仔細一想,還是土地惹的禍,如果當初柳市能拿出一塊地給正泰,就不至于出現今天的情形。對此,吳存忠卻并不計較,“正泰在北白象建立工業園,稅收對柳市是有損失,但對產業的整體提升是有益的,畢竟稅收只是一 個數字的概念。”不過,柳市已向正泰提供了一個上千畝的工業園,用于打造先進低壓電器制造基地。可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但其余的企業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很可惜的是,下一輪的土地控制緊了起來。土地成了柳市發展最大的障礙。”吳存忠感嘆。
當然,柳市不會守株待兔。“我們鼓勵企業尋求多種途徑發展自己。一是把現有的工業園區的土地利用率提高,原來廠房只能建一兩層,現在可以建到三四層;二是不要單方面注重廠房和規模的擴大,而是要注重技術和裝備的投入,同樣可以收到豐厚的回報。同時,我們對園區要進行一些整合,當然還會爭取更多的用地指標。我們現在是據理力爭。”
無疑,土地問題成了吳存忠最大的心病。因為企業的工業用地奇缺,致使一批企業和資本外流。
其實,不只是柳市,土地也是整個溫州的痛。近年來,溫州資本外溢嚴重。溫州市委書記李強坦言,由于溫州有限的土地資源,使企業用地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這應是企業外遷的原因之一。
專家開方 呼喚領頭羊
用前狼后虎來形容柳市的處境應是再恰當不過。
然而,陸燕蓀的話給柳市人打了一針強心劑:“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為制造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2020年全國總裝機容量要達到近 10億千瓦,而去年的裝機容量只有3億8千瓦左右。”
這對柳市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蛋糕”。不過,專家指出,電站建設與改造所需的品種大多數系高壓類產品。這只“蛋糕”該怎么吃?
“市場需求雖然很大,但不能一味擴大生產規模,要早點做好技術、產品的準備。”陸燕蓀告誡。
按經濟學家鐘朋榮的話來講,柳市的經濟是標準的“小狗經濟”,分工明確,合作緊密。柳市低壓電器雄霸天下,就是由于背后有產業集聚群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