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
記者:日前,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裝備制造業作為為“三農”提供裝備的行業,如何落實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精神,請您談點看法。
高元恩:農業裝備工業作為機械制造業中直接為“三農”提供裝備的行業,在完成重中之重的任務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使命。在農業生產中大量運用農業裝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農產品商品化率,是保證糧食生產安全性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長期以來,農業裝備制造業為“三農”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裝備,基本上能滿足我國在各發展階段的需求。
據統計,到2003年全國農業裝備的總動力已達6.09億千瓦,全國農業機械固定資產原值達3413億元。全國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47.2%、27.2%和20%。三大作物中小麥機械化水平最高,已基本實現了田間作業機械化。我國的農機產品門類繁雜,品種多,農業裝備制造業現能生產14大類,95小類,3000多個品種,農機產品結構正隨著農業的需要不斷調整,新產品不斷出現。
記者:近年來,國家在大力促進“三農”發展的同時,通過加大對農機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使我國農業裝備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您認為使農機業形勢趨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其運行態勢如何?
高元恩:可以說,近兩年農機工業形勢趨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整個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好,拉動了農業裝備工業的發展,并加大了對農業裝備工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特別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圍繞農民減負、增收,在加大財政投入和貸款等方面的不斷制定新的政策,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為農機市場提供了保證。二是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為農業裝備開拓了新的更廣闊的市場,如隨著農村經營規模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大中型田間作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飼料加工裝備等得到新的發展機遇。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范圍和規模逐步增大,對農機的需要也推動農機市場的擴大。四是農業裝備工業企業自身的努力,通過改革、改組、改造、產品結構的調整,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的需要。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充滿了生命力,已成為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63%的銷售收入,81%的利潤總額來自民營企業。
農業裝備工業近兩年產銷呈穩定增長態勢。2003年農業裝備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53.4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了18.25%。農機產品銷售收入達695.9億元,同比增長26.13%。實現利潤總額16.27億元,同比增長61.7%。行業經營效益有所好轉,但各行業發展不平衡,拖拉機行業,近兩年的利潤總額均為負2.7億元左右。
記者:我國農業裝備在產品結構、制造質量、技術進步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農業裝備能否完全適應“三農”發展的要求?
高元恩:雖然我國農業裝備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具有良好基礎,但從總體上看,與“三農”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國產農業裝備在產品結構、制造質量、技術進步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我國雖然能生產3000多種產品,但農業裝備的技術水平較低,除少數產品能達到國際水平外,從總體說來尚處在發達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水平。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小型拖拉機等技術含量低、量大面廣的產品重復建設嚴重,生產能力過剩,造成市場過度競爭,企業效益下滑。而技術含量高、農業結構調整急需的產品,如大馬力拖拉機,采棉機,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種植和收獲機械,農產品深加工裝備等,我們還不能很好供給,很多設備要從國外進口。我國農機產品可靠性還不盡人意,主要農機產品的平均失效間隔時間只及國外同類產品的1/3~1/2。再加上零配件生產銷售管理混亂,劣質產品充斥市場,使產品的可靠性差的問題相當嚴重。
造成差距的原因,首先是農業裝備產品開發難度大。農業裝備加工的對象品種繁多,決定了農業裝備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農業裝備的最終用戶是農民,相對較低的購買力和文化程度,決定了農業裝備價格要低廉,使用要簡單。農業裝備既要好用又要便宜,再加上季節性的約束,使農機產品開發難度很大。
二是開發創新投入少,創新能力薄弱。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長期執行農機低價政策,十次降低農機產品價格。改革開放后,價格雖放開了,但由于農民低購買能力的制約,再加上一些產品生產能力過剩和企業的無序競爭,使農業裝備行業成為微利行業,銷售收入的利潤率僅為2%左右,全行業虧損面近30%。企業無力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大多數企業開發經費不到企業銷售額的2%。由于創新投入少,無法從事基礎性研究,開發多采用選、改的方式進行設計。一些先進的設計方法在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剛剛起步。
三是農業裝備行業廠點多,小企業多,規模小,造成生產集中度低、生產率低、企業競爭力差。2003年農機行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僅有時風、一拖、北汽福田農裝分公司、五征農用車公司等幾家。農業裝備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只及美國的4%左右。拖拉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81家,銷售收入只有164億元,每戶平均銷售收入只有9000萬元,行業利潤總額為負2.72億元。由于企業效益差,技改投入嚴重不足,即使有的能列入國家有關項目,但銀行評估認為信譽度不夠,不予貸款。技術裝備落后,制造工藝水平低,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
四是很多企業觀念落后,管理粗放,對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長遠發展缺乏規劃和明確定位。對產品的市場調查,組織人力研究開發直至培育和開拓市場,缺乏統一的策劃和部署。
記者:要更好地適應“農業”發展要求,加速振興農業裝備業,應重點抓好哪幾個方面的工作?
高元恩:我認為,振興農業裝備工業,需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調整農業裝備產品結構為突破口,振興行業的創新能力。二是以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技術為重點,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通過改革、改造、改組,優化行業組織結構,在行業內按市場機制逐步形成若干個大型企業集團。逐步形成一個企業大而強、小而專、以大帶小、以小保大、共同發展的行業結構形式。四是去出去拓展國際市場,促進行業振興。開拓農機產品的國際市場,使我國的農機產品由傳統的單一市場--國內市場轉變為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兩個市場,這對振興我國農業裝備工業是至關重要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