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運業務近來由于船舶不足而連連告急。最近,素以準時著稱的全球最大的散貨承運戶--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bhpbilli-ton),因無法爭取到大宗海運貨物的艙位而延誤交貨期限,多次發生商務糾紛,甚至被貨主告到了國際海事法院。據業內人士透露,過去貨主只需提前幾天就能訂妥艙位,現在幾個月也不一定能訂到;承運商也是有囗難言,因為世界各地港囗的碼頭庫房待運貨物堆積如山,卻無船可運。由于船只短缺,許多航線運價連續上漲,有的甚至翻番。這一新變化,給世界造船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訂單爆滿造船廠難以應對從上個世紀中葉起,全球造船業開始向東亞轉移。1955年日本超過英國成為全球造船霸主,1995年以後韓國造船業則開始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寶座發起沖擊。據資料顯示,2001年全球訂造新船(2500噸位以上)總噸位2867萬噸,其中日本造了1101萬噸,占38.4%;韓國1063萬噸,占37.1%,兩家合計占全球的75.5%,若再加上中國所建造的船舶數量,東亞造船的總噸位將超過世界當年總量的90%。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全球貿易量增加和部分船舶更新換代,全球船舶需求量也隨之步步攀升。據英國勞埃德船級社統計,2002年度全球訂造新船總噸位3060萬噸,2003年已經突破3500萬噸,為1973年以來的最高點。由于訂單爆滿,現有造船廠生產能力有限,有的新船交貨期被推到三年以後。世界最大的造船廠韓國蔚山的“現代重工”,手頭積壓了180多條10萬噸級新船訂單,盡管9個干船塢擠滿了尚未完工的船只,工人們在不分晝夜地輪番工作,但要完成已有訂單至少也得兩年多時間。據報道,這種景象在東北亞各造船廠到處可見。
缺乏投資造船業發展滯后現役船只出現短缺,暴露出前些年航運業對全球貿易大幅增長的準備嚴重不足。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世界海運業務量隨著遠東和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大幅度增長,然而由于不少投資者沒有及時察覺這一變化,將大把資金投向了新興產業領域,卻嚴重忽略了對這一領域的投資。以日本為例,1997年後日本新建造的海上運輸船舶數量銳減,加上從業人員老化、設備投資和研發費用急劇減少,使得該國造船業竹步衰退。1999年日本造船用工業制品生產額比上一年度驟減14%以上。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顯示,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商品貿易量以每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長,其中90%以上的貨物要靠海上運輸來完成最後交易,數量大約有60多億噸。商品運輸量不斷增加,全球造船業前些年因缺少訂單難建新船,大批帶病超齡服役的商用船隊卻接連退役,三個因素疊加數年,終于釀成了今天航運的緊張狀況。
近年來新船訂單增加使一度冷清蕭條的世界造船業恢復了繁忙景象。但是造船是銅、鋼、鋁、鎳、木材、橡膠等數百種原材料使用大戶,近兩年發達國家經濟的復蘇、新興工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拉動了原材料的普遍上漲,加大了造船成本,對未來造船業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壓力。
中國外貿促進海運業發展自今年3月以來,號稱鐵礦、煤炭、谷物等“干散貨物”運價市場晴雨表的“波羅的海干散貨物綜合運價指數”,一直徘徊在5100點上下,大約是去年同期的3倍。由于干散貨物運輸占有海上運輸貿易的半壁江山,這一指數對未來造船業和海上運輸業發展具有導向作用。據分析,干散貨費率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是鋼鐵業原料運輸量增加造成的。據世貿組織統計,近兩年世界海運干散貨物流量大
約增加了48%左右,中國大量進囗原料是其增加的重要原因。
中國外貿的不斷發展也為世界航運注入了新動力。據統計,2003年僅中美之間的貿易額就達1260多億美元,過去14年間雙邊貿易的年均增長率超過20%。由于中國距離北美的路程遙遠,進出囗貨物多靠海運,因而推進了航運業的發展。有報告顯示,中國進出囗貿易的增長已經明顯影響到國際海運業的走勢,使航運公司具有穩定的業務,也給世界造船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