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樂隊需要有一個指揮,只有一個優秀的指揮才可以帶領一個樂隊奏出和諧的樂曲。王繼元從一開始就是大連第一互感器廠(以下簡稱“大一互”)這個“樂隊”的“指揮”,從1972年建廠的十幾個人到現在的固定資產7000萬、自有資產1.5億元,王繼元帶領著大一互奏出了一段華美的“樂章”。
大一互2003年總產銷額達到了3億元,實現利稅8000萬元,而從2000年以來,該廠的產銷額更是均以34.5%的速度穩定增長。而廠辦公室的周鴻善一再對記者強調,大一互的一切都和它的創始人王繼元是無法分開的。
“邊緣企業”
連續7年人均創利稅及全員勞動生產率均居全國同行業首位,“中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500家最大企業”和“全國行業100家最佳效益企業”之一,王繼元的“樂隊”32年來在互感器這個并不是很大的行業內所獲得的成就已足夠讓人瞠目。但更加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個在全國有著20%市場占有率的互感器骨干企業竟然是大連的一所重點中學——普蘭店農業實驗高級中學的校辦工廠,而它的唯一一任廠長王繼元則是物理教師出身。
“這個廠是一個校辦企業,從市政來看它應該歸教育系統管理,而教育系統卻是以教育為主,根本沒有精力去抓工業”,周鴻善認為在當時該廠應該是一個“邊緣企業”,正是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親”的情況使大一互從一開始就學會了獨立生存的本領。
“廠子初期正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廠子的實力根本沒有辦法和那些大的國營廠子競爭,只有在市場的夾縫中一點點找機會”,周把企業的發展戲稱為在“夾縫經濟”中起步。
也許正是這種不同于一般企業的發展史,造就了大一互今天的成功,也正是從一開始就去認知市場,讓王繼元明白什么才是企業發展真正需要的。
緊跟市場、重視產品質量、重用人才,這些今天已經是每個企業都熟知的道理,大一互實施顯然比東北大部分企業要早許多,當今天東北的許多國有企業還在為一項項改革而大施動作時,大一互已經進入了穩定生產的成熟期。
“當年靠學校投資起家的大一互如今‘反哺’學校,已累計給學校投資經費5000多萬元,學校也成為全國重點職業高中”,學校的發展也展示了大一互的實力。而這正是大一互的“指揮”王繼元在企業發展上的一系列動作后產生的效應。
1989年,王繼元指揮大一互從學校搬出,投資千萬興建新廠房、購置新設備,當年產值和利潤就實現翻番。1990年代,王繼元的“指揮棒”指向了35kv以下國內澆注互感器,通過引進學習西門子、mwb等先進技術,不僅使之成為行業精品,更奠定了大一互的行業地位。之后大連真空開關廠、模具廠的建立,上海分廠的擴張及成立高壓互感器生產車間,使大一互的產品日趨系列化,而2002年廈門大一互電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更讓大一互打入了東南沿海市場。
作為行業內的巨子,王繼元顯然還不滿足于企業現狀。周鴻善告訴記者,現在的大一互,在脫離了與普蘭店農業實驗高級中學的行政關系,完全獨立為一個有獨立市場運作能力的企業后,正在進行資產核算,準備成立有限公司并為上市做準備。
32年的廠長
在大一互的辦公區內,記者發現,幾個辦公房間都很空曠,有的干脆就沒有人。周鴻善說,辦公室的人不是出去辦事,就是在車間里面,廠里的中層管理人員在王繼元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常與一線工人一起工作溝通的習慣。
“如今我們廠只有王繼元這么一個廠長,沒有副總,但各個部門的工作運轉都很正常,而且效率比較高。各部部長都直接受廠長領導,貫徹執行廠長意圖”。周鴻善認為,各部部長直接與廠長打交道,有利于大一互高層的溝通,并少了一些國企慣有的扯皮,工作效率自然要高一些。
“互感器主要是用于電網、電力設備上的配套產品,其技術含量在電器產品中并不算很高,大一互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優秀的廠長王繼元。”大一互的職工說,“即使我們完全進行民主選舉,那么廠長也非他莫屬”。
從1972年到現在,王繼元的32年廠長生涯已經和大一互緊緊聯在了一起。作為大一互的唯一一任廠長,王繼元始終保持著沒有副總的習慣,而大一互的職工也完全習慣了這種“一長制”的制度。這種情況不僅在東北,即使在全國大部分形成規模的企業中也是不多見的。
周鴻善認為,“一長制”的結果多是兩種,一是形成獨裁,這種情況比較多見;另一種就是“一長制”的這個“長”在工作時容易形成統一,所有的決策都政令統一,實施起來容易,更少了一些扯皮的事。周把王繼元歸為后者,他與大一互的職工們對王繼元的評價是“公正、聰明、敬業”。
“王繼元年輕時的能力就很強,作為學校的物理教師,他對物理的領悟力在學校的教師中是佼佼者”,也許當時的學校僅僅是看中了王繼元的技術水平,畢竟在那個時代有技術才會有辦工廠的勇氣。其實即使是現在,王繼元作為大一互的唯一一位高級工程師,他的技術水平也是出類拔萃的。周向記者舉了個例子,前幾年有個客戶在購置產品后打過電話說產品有質量問題,王繼元在聽完狀況后立刻就判斷出是客戶使用不當的問題,事后通過派技術人員前去檢查發現,實際情況同王繼元說的完全符合。服人就是服其才,廠里的職工們自然對他們的廠長無比佩服。
“像居家過日子一樣來經營廠子”的王繼元在生活上很是單調,沒有任何愛好,即使在空閑時也是“在大一互的生產車間‘溜達’”。以廠為家的王繼元的公正也是全廠職工佩服其原因之一,獎懲分明、許諾按時兌現的王繼元已經讓大一互成為了當地人人向往的企業。
德國的著名樂曲指揮家瓦格納把指揮藝術歸納為兩點:一是給予樂隊正確的速度,二是保持作品結構與形式的統一。王繼元正是這樣一個出色的“指揮家”,他給予了大一互一個正常的發展速度;在管理上,各部門各司其職,“即使廠長不在家,我們的各部門也可以很好地正常運作。”
在大一互走過的32個春秋中,王繼元已經把他自己完全溶入到了這個廠中,而大一互的一絲一毫、一舉一動也都浸透著王繼元的思想。王繼元在大一互的影響已經達到了榮辱相息的地步。現在的大一互職工,最大的擔心就是如果王繼元不再擔任他們的廠長時,大一互將會何去何從。
而年已58歲的王繼元顯然希望大一互有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現在廠長已經開始重視了這個問題,他已經開始著重培養一些中層部長級干部,挑選合適的人來接任他,畢竟他已經58歲了”。周向記者透露,王繼元準備用3年的時間培養出個接班人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