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8日,是東風農機(原常州拖拉機廠)成立52周年紀念日,與往年熱鬧的慶典活動相比,今年的東風廠慶平靜如水,工人們都在車間里埋頭生產。來自杭州的新任董事長、民營企業家宣碧華也忙得一如既往,一事接一事。
當問及一推再推的揭牌之事,宣也是輕描淡寫,“這些都不重要,不是企業發展真正的轉折點,我們盡量把形式淡化掉,務實一點!”
民資入主東風農機
原已資不抵債的東風農機被浙江民企“東華機電”跨省收購半年來,企業改制、生產恢復似乎挺順利。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苦甜滋味只有老板宣碧華自個兒明白。幾個月了,他每周有5天在東風辦公,吃住都在廠里;周末再趕回杭州處理其他企業的事,風雨不誤。
不得不承認,宣的到來讓很多工人重新撿起飯碗,讓氣若游絲的東風農機重新投產而且洋溢著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雖然各級領導對“黑貓、白貓”一再論說,可當身邊這個根正苗紅的老國企突然變了,一些人思想上還是接受不了。不過漸漸地,慢慢好轉的企業讓腹誹沉默了。企業前程也成了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愛思考的宣碧華心中已經給東風勾描一個很美的藍圖,這怕是歷代東風人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樓”:5~10年之內做到中國農機第一,出口發達國家并占一定市場份額。而“青蛙變王子”不像童話里那樣念一句咒語就會實現,宣要面向國際甚至通過上市運作對它進行由內而外等等完全改造和包裝,感到了空前的壓力。當萬事俱備,東風猶存,一切從頭。剛剛復蘇的東風面對的是2004年產銷手扶8萬臺、大中拖8000臺、童車40000輛,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的嶄新目標。
現在,東風農機是宣手下最老的企業,也是讓他最費心的一個企業,面對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國企,改制增效、盤活資本談何容易。所以即使他這般奔忙,東風農機依舊被虧損困擾。今年1月虧損600萬,2月350萬,3月150萬左右,不過好在宣碧華仍然樂觀,既來之,則樂之。他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從目前情況看來東風正在逐步恢復盈利能力,4月持平還是有希望的。“我還有好幾家相關企業,大本營還在盈利,東風短時間負債仍可承受。何況要打造百年企業,1200個月中的10個月虧損又算得了什么。”說話慢條斯理的他從容補充,目光絕不旁顧。
而讓宣碧華底氣十足的恰恰是他苦心經營10余年的一大攤子生龍活虎的杭州企業。
宣碧華的“生意經”
黃得晃眼的油菜花在春寒里招搖。宣碧華5/7時間留守常州的日子最短還要持續一年。
宣碧華在杭州還有一個集團,下屬9家企業,包括杭州東華鏈條總廠。不禁有人疑問,宣碧華如何兼顧兩邊,長此以往豈不分身乏術!而這種擔心在宣看來是多余的。他對整個集團放心得很,如眾人所道他在企業管理和用人方面頗有一套。
忽然明白了為什么東華集團發展一瀉千里般順利。
他打小就比別人想得多,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少年老成。1980年代在杭州盾牌鏈條廠工作時就暗自琢磨推銷重要還是決策重要。1987年下海,1991年創辦杭州城東鏈條廠(東華鏈條前身),1995年組建杭州東華機電器材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并購“娘家”杭州盾牌鏈條廠,組建杭州新盾鏈條有限公司(簡稱“新盾”)。并在同年8月攬東風農機入懷,醞釀新政。同時,頻頻展開國外合資。
“很多人問我第一桶金是不是下海辦廠賺的,其實我在杭鏈當小工時就已經賺到了,是經驗和人際關系。不要以為只有金錢才是最實在的資源。你可以擁有一個大院、一塊田地、一個設備,但是你無法擁有別人,而人才是無形的資源和金礦。”這就是宣碧華收購盾牌后,竟將20%的股份返還骨干員工的原因。白手起家的宣沒有受太多教育,但他看問題的角度、辦事的原則讓人敬佩。
短短幾年,杭州東華鏈條總廠從一個小作坊化身為國內最大的鏈條廠家,成為東華集團的核心,并擁有當前國內最大的鏈條生產基地——杭州自強鏈傳動有限公司。2003年銷售收入高達3.9億元,出口創匯250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民用自行車、摩托車鏈條,工業鏈條(扶梯、汽車、礦山、輕工、農機用等)上千種,1萬多種規格;其中工業鏈條產量包括出口量占到全國12%。在國內使用“自強”(zq)品牌,國外使用“東華”(donghua)品牌,并為美、日、德、法等40余家企業貼牌生產。1998年東華被國家機械局停車設備協會指定為立體車庫配套用鏈條的惟一生產廠家;此外,為東風農機、洋馬農機(中國)有限公司、西子奧的斯集團等配套,目前已有鏈條間接進入福特配套。
東華擁有外貿自營出口權,產品70%出口歐美等世界各地,但目前比例已調整為國外60%,國內40%。宣告誡說,企業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有利于規避風險。比如一頭扎進美國市場,也許會因為9·11之類事件毀于一旦。
東華集團在第10年頭上,立下了未來10年爭做“中國鏈條王”的誓愿。在2004年集團制造加貿易的總體規劃中,除通訊設備貢獻7到8億,鏈條目標銷售收入確定為5億元,創匯3000萬美元,其中東華3.66億元,沃爾夫0.6億元,新盾0.6億元。而最新收購的東風農機銷售收入目標為4億,出口2000萬美元,但卻與1980年代末的獨領風騷相形見絀。
在集團其他業務蒸蒸日上時,東風的落寞宣也是看在眼里的。據了解,東華已經通過鏈條的外貿系統嘗試為東風農機制造聲勢,反響不錯。
延伸產業鏈
不是只有火柴擦亮的時候,才能望見前方。宣碧華總是希望比別人多想兩三步,而有時正是這幾步定輸贏。
當很多人都不理解,宣的財富已足以使他搖身一變為杭州城內地產大腕,他怎會再去啃制造業的這塊硬骨頭,而且對付的還是一個負擔沉重的老國企。從某種意義上,宣的想法令人感動,“可能因為在鏈條廠干過很多年,我對制造業特別有感情,覺得實業家才是中國工業的脊梁,它不同于股票、房地產等存在投機性較大的行業。當然重工業的特性決定了不能急功近利,若是商人只盯住利潤,難免鼠目寸光”。
但別忘了宣終究還是一個商人。他年輕的眼睛里卻有著很多歲月崢嶸的老成,接手東風的豪言壯語后必定承載著他或近或遠的一個夢想。
宣兼任中國鏈條協會分會長,對本行深有研習心得。據他介紹,當前國內400多家鏈條制造商實力參差不齊,產品檔次也拉得相當開。當前國內鏈條市場年產值30多個億,每年呈現15%~20%的增長,而國外增幅不大。但經過10年的開拓,宣已嗅出飽和的先兆,不過認為品質無界的東華不僅不會退出,甚至懷有更大的夢想。作為國內鏈條尖兵的東華和世界頂尖廠家譬如春本、rex等還有距離,在下一個10年達到15億鏈條規模,闖進全球前五位甚至前三甲的目標同樣激蕩人心。
然而宣認為做零部件始終是小打小鬧,受人制約。雖不會走到窮途末路但難得攀到頂峰,換一種思路,做個主角甚好。
接下來,就是要尋找一個比鏈條想像的空間大得多的平臺。而主機這個終端產品看來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時已病入膏肓、曾有長久合作關系的老國企東風農機讓宣滋生惻隱之情的同時,也是某種選擇。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個充滿冒險的契機或是帶有契機的冒險。而經過層層分析,宣找到了說服自己冒險的理由,畢竟被國家扶持的農機行業同樣存在際遇。
憶及2003年仲夏斥資幾千萬100%控股東風的魄力,宣笑著說,當時沒有選擇合資意味著自己100%的決心。“沒有信心就不會來了,我不是好沖動的人。雖然中途也有過迷茫,但信念越來越堅定,東風具備迎合國際市場的基礎和制造業需要的‘厚度’,尤其是經歷了最近15年的積累。”如何讓東風農機走出陰霾成了這個杭州商人44歲這年以后最牽腸掛肚的心事。
一貫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的東華,已經在54個國家注冊了“東華”的商標,在全資控股東風農機后,習慣地注冊了商標,甚至對整個農機部件進行注冊,包括發動機。當步子延伸到了主機自然觸及一些新東西,生發新的想法。對于主機行業,動力是心臟,主機要做到發達國家水準,發動機是關鍵。諸如,主機進入歐洲便有歐ⅱ、歐ⅲ排放標準以及其他要求的壁壘,也是對于產品心臟的考驗。所以改進目前的柴油機也許是東華或東風繼續延伸產業鏈的有益嘗試,宣坦言不排除以后會有這種打算,而且這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行業,不過要看條件、時機。
小平同志說過,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比賽開始了,宣已經迫不及待想證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