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系統已成為電子商務的一種新游戲玩法。然而,在現實中,一些企業推遲交貨,隨意改變交貨日期,甚至單方面撤回訂單,不接受退貨和交換。一些企業打著預售的幌子,實際上將產品庫存成本和時間成本轉移給消費者,并破壞預售系統。法律界人士表示,監管機構應發布合規指導,平臺也應負責保持土壤。
“618”未至,電商預售大幕已拉開。煩瑣規則之下,消費者還在苦等發貨。記者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預售商品種類的邊界在逐漸擴展,發貨時間也從最初的10天變成30天乃至45天。
作為一種銷售和生產的商業模式,許多網民開玩笑說,一些預售系統的操作越來越無法理解。從隱瞞預售事實到設定霸王條款,再到延遲交貨,甚至直接撤回訂單,各種混亂源源不斷地涌現。專家建議,監管機構應加強剛性約束,制定預售商品類型、交貨期限等問題的統一規范,并指示平臺進行自檢和自我糾正,防止預售成為侵權的預謀。
超長預售變成空頭支票
‘618’到了,‘雙11’買的東西還沒發貨。以前電商都是以‘快’為噱頭,現在怎么開始‘慢’?……
在一個社交平臺上,網民們創造了一個討厭預售的話題,閱讀量超過1000萬。在一切都可以預售的時刻,網民們發布的預售商品,甚至包括電池、方便面、貓糧等,都引起了嘲笑。
岳琳有近十年的網上購物經驗年的網上購物經驗。她記得預售系統最初只針對定制的衣服和其他特殊商品,但現在幾乎無處不在。隨著風越來越猛烈,最初幾天可以到達的商品現在至少要等半個月。
岳林本人剛剛經歷了一次糟糕的預售。我在4月10日訂購了一套小西裝,商品頁面沒有標記預售,但付款后,客戶服務突然說,交貨需要等待30天。期待著一個月后,她等待著工廠發貨延遲,等待10天的消息。
岳琳說:商家不想壓貨,但預售也不能沒有底線,所以一拖再拖,衣服即使收到也過季。
除了不告知預售,隨意更改交貨日期外,商家還單方面撤單。
此前,楚婷在一個電子商務平臺上買了一款預售15天的面霜。在約定的交貨時間,商家表示原材料短缺,無法生產,并要求她申請退款。面霜全額預售,售價600多元,月交易量約200單,相當于短期無息貸款。我懷疑商家是在利用時差賺錢的。楚婷質疑道。
不退預付款,不退換貨,不接受中差評……一系列霸王條款也讓消費者上當受騙。
在一次網絡名人直播中,馬寶看中了一條裙子,在主播的話語指導下果斷訂購。裙子的預售期是兩周。她很快意識到這是一種沖動消費,拒絕聯系客服退還預付款。
裙子到貨后,茜茜發現明顯貨不對板,她決定退貨。結果客服發來購買頁面截圖,一行極小的字寫著“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從此茜茜看到“預售”便繞道走,“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商家不能借預售轉嫁風險
為什么商家這么喜歡預售?這是無奈之舉,還是規避風險?
電子商務服裝同質化嚴重。如果你不嘗試‘水溫’,你會盲目地準備貨物。到時候,你會把它們全部壓在倉庫里,再補償一次。一位女裝店老板劉阿杜告訴記者,預售可以提前測試市場反應,及時調整生產,按需向工廠下單,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倉儲成本,消費者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
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一些網絡名人商店不想承擔任何風險,雙贏可能會改變雙輸。
例如,考慮到高退貨率,一些企業預售100件,但只生產70件。通過設置超長的預售期,將前一批客戶的退貨補充單發送給下一批客戶。一些企業發現預售數據不好,所以他們編造了單方面取消訂單的理由,讓消費者承擔試錯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即使沒有樣品,掛一張渲染圖來開始預售……
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最近發布了一份文件,稱一些從事超長預售的企業表面上告知了這一點,但實際上,利用其業務優勢將產品庫存成本和時間成本完全轉移給消費者是一種實質性的不公平的業務行為。
北京簡單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謝燕平分析,消費者訂購預售商品,已與商家達成網上購物合同,商家應按約定按時交貨,反復更改交貨日期,無故取消訂單是違約,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家需要承擔退款、退款預付款、支付利息、合理費用等法律責任。
4月2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也命名為長期預售。對于部分商家設置預售商品不退貨、預付款不退貨等不公平格式條款,中國消費者協會援引有關法律法規,經營者不得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減少或免除經營者責任,增加消費者責任,不得使用格式條款和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說:預售不能超過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業應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