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無人機的使用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而作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低慢小”航空器的代表,無人機黑飛給機場航班正常飛行造成安全威脅。除了有效管理其使用情況,做好監控也是重中之重。如何有效準確地捕捉它?答案就是“龍之眼”。
3月30日,走進鄭州航院,該校電子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馬鵬閣向記者展示了幾張圖片:“你看到這個黑點了嗎?這個就是無人機,是不是特別不容易看到,我們的項目就是探測它……”
什么是“龍之眼”?
馬鵬閣介紹,“龍之眼”就是光電吊艙。光電吊艙又被業內人士稱為“夜戰鷹眼”,一直以來運用于軍事方面,它可以讓作戰飛機在晝夜惡劣氣候條件下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跟蹤,同時它還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標跟蹤和輔助導航能力。
馬鵬閣帶學生做研究
作為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委員,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目標探測與識別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馬鵬閣從1996年便來到鄭州航院,多年來,始終投入與航空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新型航空機載設備的事業中。
“2016年開始,我將多年積累的航空機載目標探測技術與低空、慢速、小目標探測及處置需求相結合,開拓新的低空飛行安全研究領域。”馬鵬閣告訴記者,為解決機場凈空區域復雜環境下無人機目標的有效探測難題,他帶領研究團隊在河南省新鄭國際機場開展低慢小目標探測方法研究及系統研制,研究成果可為國內外機場凈空安全提供有效手段,有極大的應用推廣價值。
破解技術難題 他成為天空的“清障師”
“比如機場飛機起飛時,航行線路上如果有無人機、固定翼飛行器、熱氣球、飛艇等‘低、慢、小’目標飛行器,就會對飛機起飛造成干擾,甚至是危險。” 馬鵬閣介紹說,“龍之眼”光電吊艙就可以在公共場合中探測到這些飛行物,有效防范“低、慢、小”航空器可能造成的安全威脅,提高對它們的探測、識別和處置能力。
據介紹,“龍之眼”光電吊艙的技術難點就在于探測目標具有體積小、速度慢的特點,算法與信號處理具有相當難度。
項目的研究過程中,辛苦是不言而喻的,起早貪黑地進行反復實驗記錄數據,甚至大年三十也在實驗室中度過。也曾遇到過電路板無法通過-40℃低溫環境試驗的情況。將近兩個月,泡在高低溫環境實驗室,進行排查試驗,終于將問題解決。馬鵬閣說,這些對于他而言,不過是一個科研人的本職而已。
破解了技術難題,這款光電吊艙迎來了它的“應用曙光”,洛陽市航空警察部隊采購并裝備了“龍之眼”光電吊艙,以實現部隊高效可靠的空中執法需要。目前,產品還在繼續完善中,產品成熟后,將進一步用于民航領域。
數十年深耕航空領域 做一名專注的科研工作者
“我畢業于北航,工作在鄭航,帶領研究團隊在軍用航空和民用航空領域開拓合作,為國家的航空事業能夠做一點事,深感踏實和自豪。”馬鵬閣說。
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教師,數十年的工作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他說,科研實踐經驗可有效用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學生培養環節里,可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下一步,將結合國家雙創戰略,開展師生共創,積極開展航空目標探測相關研究,并著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服務國民經濟。”馬鵬閣說。
來源:大河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