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國紡織機械行業各項經濟指標盡管都保持了增長的態勢,但是比起前幾年紡機行業的高增長,業內人士免不了有些失落,特別是利潤的增長只有1%。當然除此之外,2004年,對于我國紡機業來說還是收獲的一年:自主開發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十個成套關鍵設備項目中,有部分產品已經完成攻關并開始供應市場;出口再創歷史最好水平;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低檔設備明顯受到冷落,高檔設備深受歡迎,為紡機企業今后的發展發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信號。
欣喜的2004———
高檔設備銷量大幅增長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理事長高勇說:“中低檔設備的銷售明顯減少,我國紡機行業自主開發的機電一體化水平較高的紡機產品的銷售大量增加,是2004年我國紡機行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
從2004年織機的銷售來看,有梭織機只銷售了1萬多臺;簡易型劍桿織機和噴水織機的銷量都在減少。相反,各種中高檔無梭織機都有所增加。紡紗設備、化纖設備也是如此,精梳聯合機、精梳機的銷量都有所增長,在精梳機產品中低檔的如201型的銷量明顯地降下來了。我國去年自主研制開發的年產3萬噸滌綸短纖成套設備的銷量也非常好,而國產的年產1.5萬噸滌綸短纖成套設備需求量已經很少了。
紡織設備需求檔次的變化,說明我國紡織工業已經進入到從規模擴張到產業升級的轉型期;同時也就意味著紡機工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期。
失落的2004———
利潤增長同比只有1%
“2004年,對于紡機行業來講是特殊的一年,也是比較難過的一年。盡管紡機行業各項經濟指標都比2003年有所增長,但是效益卻并不理想,利潤只增長了1%。”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樹田是這樣來描述他對紡機行業2004年的感受的。
說到2004年紡機行業難過,首先是指從去年6月份開始,國家對紡織行業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逐漸顯現效果,在建項目減少,特別是化纖業的在建項目出現了停頓現象,紡機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也隨之有所反應。最明顯的就是,貨交了,應收款的數字上去了,而實際到款卻跟不上。尤其是化纖設備,由于其特殊性,每個企業按需求有不同的訂制。所以,某家企業訂了貨,一但不要了也沒有辦法銷售給另外一家企業,只能是款不到也不得不發貨。
而紡機行業經濟效益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煤電油運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造成紡機產品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紡織是一個微利的行業,不可能消化紡織機械由于原材料漲價而造成的產品漲價,同時紡機行業又是一個比較充分的競爭性行業,原材料漲價所帶來的成本增長只能自身消化。因此,2004年紡機生產銷售始終處于成本不斷增加,產品價格卻上不去的狀況。
突破的2004———
出口創造歷史最好水平
據海關統計,2004年紡機產品出口6.82億美元,同比增長29.33%,創歷史最好水平。
從出口產品的大類上看,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印染后整理機械,達1.76億美元。
從出口企業看,國有企業出口2.43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35.63%,外商獨資企業出口2.38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34.90%,說明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私營企業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達到1.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5.24%。
2004年,我國紡機一般貿易出口額為4.51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66.13%,同比增長30.40%;進料加工貿易2.24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32.84%,同比增長32.98%。一般貿易出口所占比例的加大,也正是我國紡機制造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的具體表現。
收獲的2004———
十個成套項目陸續投產
為了進一步提高紡織裝備水平,2004年紡機行業提出了一項宏大的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包括日產200噸及以上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高效現代化棉紡生產線,機電一體化劍桿織機技術,紡粘法和熔噴法非織造布生產線,電腦提花圓緯機,電腦自動橫機,高速特里科經編機,染整設備工藝參數在線檢測技術,高效、節能、環保的染整開發研制等紡機十個成套關鍵設備項目。到目前為止,化纖和棉紡項目由于基礎好,進展順利。我國自主開發的年產3萬噸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技術已經日臻成熟,2004年的市場銷量也非常好;年產6萬噸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預計在今年3、4月份在洛陽和蘇州開車;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已經陸續提供給用戶企業;機電一體化無梭織機已經形成生產能力,并且批量供應市場;紡粘法和熔噴法非織造布生產線、電腦提花圓緯機、電腦自動橫機在技術開發方面也有所突破;染整設備因門類多、復雜、所需的在線檢測、監控等比其他設備的要求高,所以目前還在積極開發過程中。
反思的2004———
設備的穩定性亟待提高
十個紡機成套關鍵設備項目的陸續開發成功和投入使用,極大地激發了紡機企業技術創新的熱情。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就全行業而言,紡機企業開發創新能力不足在2004年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觀。反思其原因,一方面是起點低、底子薄,本身就弱。另一方面是機制造成的。比如,我國企業平均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最多也就是2%左右,國內最好的先進企業可能達到5%,而歐洲的企業平均達到8%~12%。
另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就是,紡機設備的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依然是令業內人士頭痛的一個大問題。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理事長高勇說,過去我們一說可靠性就從制造上找問題,就從零件的精度上找原因,后來我們總結在工藝設計、裝配、售后服務,甚至企業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提高穩定性應該是貫穿于紡機產品從設計到制造到銷售服務各個環節的方方面面。毫無疑問,設備的穩定性如果得不到提高,國產同檔次的紡機產品就很難形成競爭優勢,也就意味著我們將有可能丟掉這塊市場。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一年里,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已經明確把提高設備的穩定性列為行業主攻的重點,并將制定一系列的檢測標準、配套相應的檢測手段使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希望這個行業內多年來揮之不去的問題能從2005年開始有所改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