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家定點生產a級鍋爐和一、二、三類壓力容器的濟南鍋爐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一年。國家宏觀政策走向對企業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緩解電力短缺矛盾,國家擴大了電力項目總體規模,但同時又加大對發展13.5萬機組以下的中小火電企業的控制。以靠制造中小火電鍋爐起家的濟鍋集團,其產品處于受限之列。面對日趨飽和的中小機組鍋爐市場,濟鍋集團瞄準國家電力政策的分界線,另辟捷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實現了產品升級、效益翻番雙飛躍。2004年,濟鍋工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達到11.7723億元,同比增長29%,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連續10年進入山東省機械工業50強。
或許是春節剛過的緣故,濟鍋集團宣傳處孟處長用濟南人喜歡放的“二踢腳”形象地比喻濟鍋的發展。他說,小時候喜歡放“二踢腳”,點著后,一頭在地上響,一頭在空中響。濟鍋集團一方面扭住國內市場不放松,牢牢占住了國內循環流化床鍋爐市場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又瞄準國際市場需求,實現了自主出口的新突破,放了一個積極拓展國內國際市場的“二踢腳”。
其實,濟鍋集團這“二踢腳”是自己“放”出來的,也是被“逼”出來的。
國家電力政策相“逼”
濟鍋集團是我國最早研制循環流化床鍋爐的企業。早在1986年,當國內鍋爐行業各廠家都在為爭奪以“煤粉鍋爐和拋煤機鏈條鍋爐”為主要產品的鍋爐市場時,濟鍋集團就把開發新產品的視角瞄準一種被稱為潔凈煤的燃燒技術———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簡稱cfb技術),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聯合開發研制出我國首臺35t/h循環流化床發電鍋爐,并榮獲國家“七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成果獎。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這種新技術推向市場后,受到了廣大用戶的青睞。濟鍋集團正是得益于最先開發研制了循環流化床這種國內先進的燃燒技術,才在市場上獨占鰲頭,其產品總銷量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達到了55%。但好景不長,很快國內眾多企業就看準了這個國家重點發展的項目,紛紛殺進這個市場。當多個流派的循環流化床鍋爐被許多廠家“克隆”出來后,濟鍋近乎獨享的市場“蛋糕”開始逐漸被瓜分。而這時,國家頒布執行了《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對二氧化硫排污做了明確規定,同時開始對小火電項目進行控制。在研制節能環保產品方面,濟鍋集團雖然具有領先優勢,但這些產品主要面向中、小型電廠用戶。在中、小火電項目被劃入受限之列后,濟鍋人意識到勢態的嚴重。
面對政策和市場兩方面的壓力,濟鍋集團靈敏地嗅出一種不安的氣息。盡管濟鍋是國內研制cfb鍋爐最早的企業,并掌握著當時國內最先進的cfb技術,但在多次的競標中皆因沒有大型cfb鍋爐而與之擦肩而過。如何使產品既具有節能環保特點,又符合國家發展建設標準,實現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化,成為濟鍋集團生成發展的必然選擇。
激烈的競爭逼迫著濟鍋人向高科技領域邁進,去實現cfb鍋爐的大型化、高壓化。為此,集團先后投資近2億元用于項目的升級研制。一方面,興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技術中心,借助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的優勢和實力,在全國鍋爐行業第一個建立了中科院“中試基地”,全力培育技術隊伍;另一方面,從提高工藝水平入手,加快設備更新換代步伐。2004年底,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關于堅決制止電站項目無序建設意見的緊急通知,嚴格控制小火電項目。而這時,濟鍋集團已成功邁過了13.5萬小火電機組的門檻。
企業憂患意識相“逼”
如果說,濟鍋人作出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化決策,是被國家宏觀政策“逼”出來的,而到國際市場上去闖蕩,則是濟鍋產品火爆的國內市場“逼”出來的。
在濟鍋決策者看來,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進式的,如果對環境變化沒有一種疼痛的敏感,缺乏憂患意識,就難免要落伍。國內的市場往往就是這樣,當某一種產品持續火爆的同時,就意味著疲軟悄然孕育。一個企業要想真正做大做強,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即一條腿站在國內,另一條腿要跨出國門。基于這種認識,濟鍋人積極向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標準靠攏,通過了國際上公認的、鍋爐壓力容器產品認證最權威的機構———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asme認證,并獲得了“u”、“s”鋼印。同時,果斷作出了“對內讓利、對外開拓”的經營戰略,瞄準國際市場需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此時選擇走出國門,更是規避國內市場風險的重要一步棋。
2004年初,與巴基斯坦普樂米爾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2臺廢液鍋爐和1臺循環流化床鍋爐的訂貨合同,訂貨額達556萬美元,這是濟鍋有史以來最大的自主出口項目。進入2005年,又獲得印度尼西亞2臺220t/h循環流化床鍋爐的訂單。盡管去年創匯額不足全部銷售額的10%,但畢竟是跨入國際化之路邁出的充滿信心的第一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