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官方微博上的一條消息在網上不斷被轉發,內容是江蘇電力工人在高壓電線上“走鋼絲”——長江江面上200多米的高空中,3個電力工人跨越2053米,為一條超高壓電線做體檢。網友大贊,“阿迪力與他們相比也弱爆了”。
日前,揚子晚報記者探訪了這3名電工所在的國網江蘇檢修分公司南京分部線路班,這個班負責南京所有高等級輸電線路的檢修維護,他們講述了這項與城市運轉息息相關的特殊工種鮮為人知的背后。
■任務簡介
山西“來電”走高塔 青奧前要檢查完畢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最近的長江大跨越檢修,是早就安排好的。據國網江蘇檢修分公司南京分部線路班班長金海濱介紹,為了保障青奧,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要求各單位在7月1日前,完成對所有重點電力線路的檢查,“大勝關長江大跨越”這條50萬伏的超高壓電線名列其中。
“大跨”是金海濱和同事們的“行話”。江蘇省內用電的主要格局是“北電南送”,在北方發的電需要跨越長江,在南京要經由兩座“大跨”——除了大勝關外,另外一座“大跨”位于三江口。
大勝關長江大跨承擔著南京城用電高峰時五分之一的用電負荷。一般稱1萬伏至22萬伏的輸電電壓叫做高壓,22萬(含)到75萬伏的輸電電壓叫做超高壓,75萬伏以上的輸電電壓叫做特高壓。
這條線路的起點是山西陽城電廠。這是江蘇十多年前開國內之先河,參與投資修建的一座電廠。在山西陽城就地取煤發電,然后專供江蘇。它是全國第一個跨大區遠距離超高壓交流輸電工程,變輸煤為輸電,極大節省了鐵路運力等各方面資源。
這條輸電線路起于山西陽城,經過徐州送到南京。
任務難度
直線距離超兩公里,落差達160米
在南京城林立的7000多座高電壓等級電力基塔中,這兩座“大跨”的四座基塔也是最特殊的幾個,相較于普通基塔的50米“身高”,因為需要跨越長江,它們四個都是巨無霸,平均“身高”達到257米。這四座基塔也是南京城中,唯一4座帶電梯運行的基塔。
金海濱是當天大勝關長江大跨體檢的現場技術指揮,他握著對講機指揮3名年輕的同事前進。出發的位置是長江南岸基塔電線的懸掛點,高度是227米,往前看四條電纜向下延伸,直至淹沒到江霧中。長江兩岸兩座基塔間的直線距離是2053米,橫截面為400平方毫米的電纜4根為一組,3組導線形成一個“u”字形狀,從最高點的227米,到距離江面只有60米,上下落差達160多米,相當于50多層樓高。
提示1 身穿防護服,踩著跳動的電纜邁步
這次大跨體檢是停電檢查,但即使這樣,為了安全起見,工人們還是得穿著專業的防護服,以防止靜電傷害。這身防護服學名叫等電位屏蔽服,看起來和普通的工作服并沒有什么區別。但是記者一摸就感到了不同,它內含銅絲和金屬絲,穿在人身上后,相當于在人體外部形成了一個無形的保護場,以保證安全。
記者注意到,這套衣服分為頭套、上衣、褲子、鞋子以及手套、襪子等,每一件衣物之間都有金屬接口相連,一套下來,市場價最少得兩千多元。
在一組每根直徑只有礦泉水瓶一半粗細的電纜線上,3名維修工人最初行走的40多米是相對輕松的。因為電纜線上裝有阻尼線和防震錘。導線因為自身重量等原因,在風等外力的作用下,會形成晃動,從而在懸掛點時發生共振和扭曲,而阻尼線和防震錘正是起到諧振的作用,抵消導線的震動以保護基塔。因而這段線路基本不會晃動,檢修工人如履平地,輕松走完。
從此往下,便是艱難行程的開始。除了要克服恐高等因素外,檢修工人最重要的“敵人”便是腳下的電纜,而這條電纜偏偏又是工人們在高空中的唯一依靠。
金海濱介紹,在高空中的電纜,其實是不斷跳躍和扭動的,這些在平地的人們肉眼很難察覺。因而工人們需要練就一項“踩波峰”的本領,等到電纜彈起來邁步,然后一個接一個踩著“波峰”行進。
提示2 孤獨難耐,要數著間隔棒找終點
在高空中,工人們的保障是一條保險繩,這條繩系在腰間,把一組4根電纜和人圈在一起,這樣工人一旦踩空,頂多只是會掉下電纜懸在空中。金海濱自信地表示,手下的這幫工人基本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外人看起來很危險,但對我們來講比較平常。”
金海濱也介紹,能夠上這樣跨越長江高空“走線”,工人至少也得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才行。2053米的長江大跨越,極度考驗“鋼絲”上工人的心智和體力。如果說一般高空的檢修是短跑,那么這條“大跨”則相當于萬米馬拉松,沒有相當的耐力,很難征服。當你一個人踩在高空中不足腳掌寬的電纜上,孤獨、費力地往前跋涉時,一時半會兒你很難看到終點。
在高空之中,工人們也有自己調節的方式。金海濱介紹,2053米的大跨,幾乎每隔50米就有一個間隔棒,總共有42個間隔棒。因而工人只需在心中默數,自己檢查經過了多少個間隔棒,便能明白距離終點還有多遠。
所謂間隔棒是應用在超高壓輸電線上的一種裝置,狀如“十”字形。它的作用是為了保證同組4根導線間保持間距不變,以滿足電氣性能。
提示3 “爬坡”最累,幾乎手腳并用
到了大跨的u形谷底,也就是距離江面最近的位置是檢修工人們最辛苦的時刻。因為此時晃動、振動最為厲害,工人們在此會有一個短暫的調整,然后往u形大跨的另一頭繼續挺進。如此,在大跨之上,工人們“走鋼絲”的路線圖是,先是一段下坡,然后是一段接近平行的谷底,最后是一段艱難的上坡“路段”。
金海濱介紹,最開始的“下坡”考驗的是腳掌的“抓地力”;到后半段“上坡”路段,也即從距離江面60米的部位上升到電纜懸掛點所在的227米,這段路程工人們幾乎是“同手同腳”在走路,雙腳只是輔助,主要依靠雙手拉著行進。
這也是何以兩千多米的大跨,工人們需要兩個多小時的原因,這還是在他們此前不久前曾經走過一次的前提下,如果工人們初次走,至少也得兩個半小時以上。
■額外任務
查158條超高壓線 等于寧京走個來回
盡管平均年齡只有24歲,但這趟大跨走線下來,楊勇、何濤、楊威三個人還是累得一頭汗。最后,三人的體檢結論是,這條大跨“運行健康”。
看著年輕的同事“走線”,金海濱想到了1996年時的自己。那年南京建成了第一條50萬伏的超高壓輸電線路,是一條過境線路,從安徽繁昌到無錫斗山。金海濱第一次走在了50萬伏的超高壓輸電線路上。
2005年,大勝關長江大跨建成投入使用時,也是金海濱和同事一道走的線,這一趟金海濱走了3個小時。
如此,金海濱和他的幾十個同事們常年在半空的電纜之上,維持著這座城市電力的正常運轉,并因之見證了南京電力的發展。從1996年第一條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到現在的16條,總公里長756.5公里,相當于南京到上海一個來回。
來源:網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