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價格為600萬元的機器,今年1月份就賣出10多臺,這樣僅1月份銷售收入就達到1億多元。"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筑養路機械分會副理事長施張興非常高興地說,他剛剛接到四川一位企業老總的電話,對方正為這開門紅的業績喜上眉梢。
很多跡象表明,進入2005年后,筑養路機械企業普遍生意興隆,而施張興表示,隨著國家對公路建設的大量投入,筑養路機械將步入發展的高峰期。
借助公路發展的良機
其實早在去年,行業大發展的勢頭已經有所顯現。施張興告訴記者,去年筑養路機械全行業保持高速增長,主要表現在產品產量以及銷售收入比往年都好,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先進的數控設備明顯增多,產品質量也有進一步提高。他強調,國產品牌的聲譽迅速提升,已經和國外品牌并駕齊驅,其中瀝青攪拌機、瀝青攤鋪機、壓路機、平地機四大筑路機械在國內市場已占絕對優勢地位。
"交通部新近頒布的'7918'公路網規劃已經為公路建設描繪了一個藍圖,而這就蘊藏了極大的筑養路機械市場空間。"施張興拿起辦公桌上的報紙,指著相關的報道對記者說。
據預測,我國公路的飽和里程應是500萬公里左右,高速公路飽和里程是7萬公里左右,因此我國公路快速發展的時間可持續到2020年。
由于公路的持續快速發展,車流量和車載量的不斷增大,因此對公路的養護水平、養護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表明我國公路機械化養護進程必須加快。
施張興指出,養護公路的投入相當于公路建設投入的10%,因此可以大膽預測,公路養護機械面臨的是上千億元的市場,這是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四大陣營已經形成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蛋糕,國內的筑養路機械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準備迎戰。業內有關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有筑養路機械企業近400家,從各方發展實力及背景來看,大致已經形成了四大主力陣營。
以徐州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老牌筑養路機械企業,如今它們的實力比過去更強大。徐工、陜建等幾家企業已經上市,徐工產品已基本上實現了系列化,陜建推出的5款攤鋪機技術水平都較高,這些第一陣營里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將是今后筑養路機械行業的絕對主力。
第二陣營以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南方路機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型工程機械企業。它們成立的時間不長,成立的背景也不同,但由于其超前的科技開發力度,靈活的經營體制,貼近市場的營銷策略,無論是在產品質量、技術水平,還是在營銷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國外兵團為第三陣營。這些國外廠家和獨資、合資企業,充分運用國外和合資方所帶來的現代管理經驗與先進技術擴大自身影響力。這些企業產品定位的起點大多比較高,競爭力很強。另外,國外企業如今對中國市場格外青睞,產品已不再單一,品種比原來豐富得多,這些企業今后的發展必將進一步促進行業的發展,加速我國筑養路機械與國際接軌。
另外,一批新興力量加入筑養路機械陣營,盡管它們規模有大有小,但都想在筑養路機械市場上分一杯羹。專家認為,第四陣營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企業必須遵守新安全標準
施張興說,現在處于養護機械發展的高峰期,公路養護業務的利潤很大,而許多企業之前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過去養護公路有體制方面的制約,這一工作只能由各地的公路段來做。現在這種限制已經不存在了,巨大的利潤吸引著眾多企業進入養護公路的環節,從而會帶來更新設備的新高峰。
盡管市場需求巨大,但是我國筑養路機械卻存在事故頻發和技術水平落后的事實。去年在公路建設機械安全生產方面出現許多事故,塔吊砸死人的事情時有發生。施張興告訴記者,在公路建設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危險,例如在挖掘隧道的過程中,平均每一公里就要犧牲一個人。
對此,施張興表示,目前一個新的行業安全標準正在制訂中,未來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將不準從事生產。這將有利于規范不合格企業,使行業更快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記者從有關專家處了解到,我國的公路養護大部分屬于傳統養護方法,即人工和小型機具相結合的方式。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盡管已經開始使用大型專用機械進行維修養護,但機械化程度和總體水平遠遠落后于世界公路發達國家。要實現公路的機械化養護,專用養護機械是不可缺少的關鍵設備,也是機械化養護的重要條件。
施張興提醒企業,及早創立養護機械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對養護工藝、設備、材料的研究應當重視。每條公路都有自己的"病",需要對癥下藥。如果沒有科技投入是很難做到"藥到病除"的,企業也不可能有長遠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