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好棋,需要好的棋子布局。
在長沙制造業的版圖上,一個躊躇滿志的企業家群體正在快速興起,他們以世界舞臺為坐標布局民族產業“棋子”,厚積薄發的出擊使“長沙制造”版圖頻頻拓展。
驀然回首,長沙制造業已成為中部的一塊“高地”。
重點打造三大產業集群
當今世界經濟,產業集群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世界財富的絕大部分都通過塊狀區域制造出來。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380個產業集群生產了全美接近60%的產值。即使在印度也有350多個產業集群,產量占印度國內產量的75%~80%,創造了制造業出口額的60%。
站在工業發展的進程中看長沙制造業,可謂“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重工業不重,輕工業不活,龍頭企業不強,一直是長沙工業之痛,而缺乏產業集群支撐,更是長沙產業經濟發展的痛中之痛。
1949年,長沙僅有11家工業企業,工業可謂“從零開始”。
1991年,長沙工業總產值剛好過100億元。
1992年,由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7名工程師借款50萬創辦的“中聯重科”成立,并迅速成長壯大。隨后幾年,遠大空調、三一重工、伊萊克斯等制造企業布局長沙,掀起了長沙制造業“占山為王”的高潮。
2001年,長沙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大關,其中規模工業產值達380多億元,長沙制造業開始進入沖刺階段。
2004年,長沙工業總產值成功跨越1000億元臺階,達到1108億元。這一歷史性的跨越,先進制造業成為長沙工業的分水嶺。
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長豐獵豹、遠大空調等一批制造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各所屬行業的領軍企業。其中先進制造業的代表——工程機械、汽車、家電等行業,產業鏈長、配套企業多、科技含量高,初步具備發展產業集群的比較優勢。
今年,長沙將結合“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對每個產業集群提出分階段發展的量化目標,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的吸引、輻射和拉動作用。出臺扶持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扶植企業轉向扶植產業,從對單個企業的傾斜轉向對整個產業集群的傾斜。其中包括研究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鼓勵各縣(市)區尤其是鄉鎮建設一批與重點園區產業相配套、各具特色的專業小區。對集群內的新上項目放寬審批權限,逐步實行登記備案制。實行更優惠的市場準入政策,降低門檻,鼓勵廣大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向集群進一步集聚。
現在,曙光已經初現。三大產業群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工程機械已形成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等核心企業群;家電制造形成了以遠大空調、伊萊克斯為主的企業核心;汽車制造已初步形成四大整車(長豐越野車、三一重卡、三湘客車和北汽福田輕卡)和三大零部件(博世的汽車電器、江背和郎梨的車身、長豐和湖動的發動機)的格局,且大部分廠家都集中在園區內,呈現產業集群化的趨勢。
著力拉長三條產業鏈
產業鏈有如橡皮筋,要有張力才能有發力。
目前長沙市產業集群和配套產業都還處于較低的層次。三大產業的配套企業200多戶,年配套產值金額30多億元,僅相當于一家大型企業的規模。其中作為支柱產業的工程機械行業,其本地配套率也僅為14%,其他產業的配套率還不到10%。
配套率低成了一條“短腿”,制約著長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力。
今年,長沙結合“十一五”計劃,提出了大力發展配套企業,延伸優勢產業鏈的發展規劃。似乎讓人看到了“咸魚翻身”的機遇。
目前,“四大配套中心”建設已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以金龍鑄造廠為龍頭的鑄造中心和以同心實業為龍頭的模具設計制造中心、電鍍中心和熱處理中心已經初具規模。
據長沙市經委主任謝明德介紹,今后幾年,長沙還將圍繞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家電制造等產業集群,全力引進能夠拉長產業鏈的一級、二級零部件制造商,依靠這些戰略投資者在本地衍生出一批上游零部件企業,不斷完善產業鏈。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并購、參股、參與技術改造等方式,對其上游配套企業進行改造,使其成為關系企業,穩住龍頭企業。圍繞龍頭企業進行招商引資,注重引進骨干企業,推動配套廠商跟著骨干企業走;以現有工業園區為重點,將優勢產業與龍頭企業移入園區,或享受園區企業待遇;與泛珠三角經濟圈“9+2”模式及cepa框架下的產業鏈進行有效對接,發揮各自優勢,建立產業合作機制。
也許,思路的確能夠決定出路。
三大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越來越多的相關配套企業開始聚集在其周圍,形成“眾星拱月”之勢,產業布局和生產分工也越來越明細。
位于長沙最北端的撈刀河鎮是全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素以“刀剪之鄉”馳名的該鎮幾年前就瞄準了大工業——工程機械制造。一些企業在市場的引導下,逐步轉向上游工程機械產品的生產。如湖南中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1996年年產值僅150萬元,通過給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等進行配套生產,2002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下回轉自裝式塔機,到去年產值達到近億元。而作為中聯配套企業的湖南普沃爾去年產值也達四五千萬元。這一批落戶該鎮的工程機械企業通過與三一、中聯等知名企業配套生產逐漸“強筋壯骨”。如今,該鎮工程機械類骨干企業已達20多家,去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他們力爭3~5年內實現在長沙工程機械業“三分天下有其一”。
長沙另一工業重鎮星沙,其周邊20公里內,就崛起100多家車身、車架、車箱、鋼板彈簧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如德國博世是世界著名的汽車電器生產商,現投資6000萬歐元,要在長沙的星沙開發區打造中國國內最大的汽車電器基地,要讓長沙的汽車產業鏈變得更加“粗壯”;另一些產業發展也來勢喜人,如工程機械產業,長沙已擁有80多家工程機械及配套企業,盡管銷售收入在全國并不是第一,但利潤已居榜首。
隨著以工程機械為龍頭的三大產業集群以及配套企業“張力”的增強,長沙制造業再次擴張“發力”,只是時間問題了。
“長沙制造”大步走向世界
如今,烙著“長沙制造”印記的產品已遠銷15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同比增長50.9%,高出全國水平15.5百分比。
尤其是工程機械,除與“徐工”并稱中國工程機械“南北極”外,已在中西亞、非洲、歐美等主要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長沙不僅已成為國內規格、品種最齊全的混凝土泵生產基地,還研發出系列塔式起重機、起重布料兩用機、陸用、船用混凝土布料機、國內最大激振力的振動壓路機、立體停車庫、混凝土泵車、環保型低噪聲振動器、攤鋪機、銑刨機、水平定向鉆、瀝青攪拌站、混凝土攪拌站等一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機械產品,其中許多產品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處于領先地位。其中,三一集團的拖泵系列、山河智能的樁工系列,其國內市場總體占有率超過40%;中聯重工則在重型汽車起重機方面獨領風騷,其旗下的“湖機”則在鋸帶行業有王者之尊。
業內權威人士預言,長沙很有可能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中心之一,尤其是工程機械最重要的制造中心。
不過,這一預言,我們還將拭目以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