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停電總時長不超5分鐘,臺風等極端自然災害下不停電,突發斷電后“秒來電”……這樣強大的電網離我們有多遠?3月18日,《南方電網公司關于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舉措》在京發布。南方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徐達明表示,2018年至2022年,南方電網公司在珠三角地區電網投資將超過1700億元,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智能電網規劃建設,持續提升電網防災抗災能力,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電網,支撐大灣區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和智慧城市群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這已是人盡皆知的道理。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國已經建成了橫跨港珠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大灣區內的交通變得更為通暢便捷,但是支撐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電力公路”還面臨著不小挑戰。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看一組數據,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全社會最大用電負荷約9000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近5200億千瓦時(其中香港、澳門用電量占比約10%),人均用電量超過德國。預計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用電負荷將達到1.3億千瓦,較2018年增長近50%;全社會用電量達7000億千瓦時,較2018年增長超過40%;人均用電量超過8300千瓦時,超過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現有水平,其增量相當于目前港澳臺三地的用電總和。
面對如此巨大的電力需求,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電網保駕護航,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建設世界一流智能電網將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哪些改變呢?首當其沖的就是供電可靠性的大幅提升。南方電網將持續建設完善城鎮輸配電網絡,目標是2020年廣州、深圳的中心城區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于0.5小時,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中心城區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于1小時;建成廣州中新知識城、深圳前海、珠海橫琴新區等高可靠性供電示范區,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于5分鐘,達到國際同類城市領先水平。
與其它地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是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這也給電網建設提出了更多挑戰。南方電網將加快構建城市保底電網,差異化開展沿海電網建設,在沿海城市進行“電纜線路+戶內站點”防災抗災“生命線”建設,優化抗災保障電源及儲能布局,力保在極端自然災害情況下城市核心區域、關鍵用戶不停電、少停電。這就意味著,未來臺風來了,即使你家窗戶破了,車被淹了,泡面吃完了,也不用擔心會斷電!
當然了,世界一流智能電網一定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電網。當外部大電網發生故障時,微電網系統自動偵測故障并斷開與大電網連接,啟用儲能設備供電,整個過程不到0.05秒。這樣的場景已經在廣州南沙試點建設的智能低碳微電網項目中實現了,未來將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推廣。
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人們完全不用擔心電動汽車續航的問題。目前,南方電網已建成環珠三角城際快充網絡,還將繼續加快建設城際快充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在2020年實現在廣州與深圳核心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服務半徑不超過1公里,在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等城市核心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服務半徑不超過2公里。
到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興業的客戶不僅將感受到電力服務的高效,還將節約不菲的經營成本。南方電網市場部主任羅輯介紹,他們將進一步提高辦電效率、降低接電成本、提升服務水平。具體措施包括,將業擴報裝精簡到2至3個環節;粵港澳大灣區客戶投資界面全口徑延伸至客戶紅線,探索推行中壓工商業客戶低壓供電模式,新增報裝200千伏安及以下客戶全面實現接電“零投資”;大力推廣互聯網統一服務平臺,讓客戶辦理常規業務“一次都不跑”。
當然,攬下世界一流智能電網這樣的超級工程,必須要有過硬的“金剛鉆”。南方電網公司科技部主任唐廣學說,該公司2018至2022年在大灣區電網科技研發投入超過200億元,聚焦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大規模新能源接入、綜合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應用、數字經濟、多網融合、大規模儲能等關鍵領域和技術方向開展科技攻關,掌握核心技術。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