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看似高深而玄妙,似乎是大企業的游戲,實則不然。在為期4天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機床裝備展覽會以及第五屆寧波國際機器人、智能加工與工業自動化展覽會上,小微企業已逐漸成為智能制造的主力軍,開始迎著智能制造的“春天”加速奔跑起來。
小微企業逐浪“智”潮
雖然下著小雨,但寧波國際會展中心仍然人潮涌動。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機床裝備展覽會以及第五屆寧波國際機器人、智能加工與工業自動化展覽會的舉辦,吸引了眾多尋求與智造結合的小微企業。
“我們進行集裝箱改造需要火焰釬焊,但現在釬焊工人非常難招,而且人工完成火焰釬焊既不平合也不美觀,影響了我們的業務拓展。這次來逛展就是想了解下機器換人是否能解決我們的難題。”寧波北侖百盾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鑫棟告訴記者,他此前一直在海天塑機工作,海天塑機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讓其印象深刻,雖然僅是一家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但李鑫棟還是想通過機器換人實現效率以及品質的提升。
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李鑫棟尋找“利刃”的故事并非個例。據寧波摩科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朝西介紹,現在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已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也已將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提上日程。去年“摩科機器人”逾7000萬元的銷售額中,小微企業的占比已超過一半。
“未來,小微企業將是智能制造的主力軍。”張朝西說。他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客戶的故事。5年前,張朝西對接的寧波某汽配企業年產值僅1000萬元,卻有200余名一線工人。一開始,該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僅局限于一條生產線,但減員增效的成果讓該企業負責人大開眼界。去年,該企業一下子就上線了12臺焊接機器人以及沖床機器人,將一線員工壓縮至120人,當年的利潤便達到了400萬元。
不光是“摩科機器人”,寧波沃特美遜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去年3000萬的銷售額中,也有四成來自小微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學良告訴記者,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產業變革的加速融合,眾多小微企業已嘗到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的甜頭后,紛紛加碼智能制造。去年4月,寧波一企業試用“沃特美遜”的機器人后,便與其簽訂了100臺機器人的戰略合作。
“智能制造”火不火,在展會上也能尋得蛛絲馬跡。據寧波雅卓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甬龑介紹,自2015年起,工業機器人已逐漸成為展會的主角之一。從最初夾雜在機床裝備展區中,到“占領”1號館,寧波“智能制造”的發展速度可見一斑。今年,工業機器人展位再次擴容,在1號館的基礎上成功拓展至6號館。
“智能制造”正逢其時
“目前,企業實施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大多源于人力成本上漲,產品品質、精度、穩定性要求以及生產管控要求提升,招工難,生產線效率低下,難以解決柔性生產等問題的掣肘。”寧波松業機器人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泉平告訴記者,以招工難為例,目前企業焊接工的年齡普遍偏高,極少有企業擁有25歲左右的年輕焊接工。每日300元至800元不等的費用,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而隨著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價格的降低,現在一臺焊接機器人的價格約為17萬元,企業一年即可收回成本。”孫泉平說,價格的降低,為企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改造鋪平了道路。已有15年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經驗的李紅松看得更加精準。他告訴記者,與10年前相比,現在市面上的工業機器人不僅功能更加完善,其價格也已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以六軸機器人為例,現在裸機價約為30萬元,僅是原先的一半。
不光是硬件,隨著機床存儲空間的明顯提升,機床目前可加載的軟件種類也變得更為多樣,豐富的軟件不僅能控制機床完成更為復雜的指令,實現更為繁雜的操作,企業也能在精細化管理中壓縮成本。
與此同時,隨著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的縱深挺進,國內工程服務公司通過不斷地實踐操作,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今,既能開發工業軟件和互聯網應用系統,又熟悉細分行業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研發、制造、集成的工程服務公司變得越來越多。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機遇無時不有,就看我們是否善于判斷,能否抓住并利用。反應敏捷,就能掌握先機、步步領先;反應遲鈍,就會錯失良機,步步落后。”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是企業搶抓變革機遇,實施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最為合適的時期之一。除了軟、硬件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工程服務公司服務的日益完善,寧波對智能制造的扶持政策也相當完善。
據介紹,我市目前正積極推動智能化改造診斷服務全覆蓋,自2017年至2019年,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于支持智能化改造診斷服務和初步解決方案設計。除此之外,我市“點、線、面”實施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也有相應的政策補貼。按照計劃,至2020年,我市將培育10家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00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務公司和集成商,1000家向工業4.0邁進的智能制造企業。
來源:中國寧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