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紡織行業對設備的需求進入了一個高潮期,紡機市場可謂空前火爆。盡管我國紡織機械的制造水平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設備技術水平、產品開發能力還是自動化水平都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然而,長期制約國產紡機整體水平提高的可靠性問題卻日益突出,成為國產紡機發展中一塊無法規避的礁石。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國紡機行業就意識到了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性。然而,可靠性工作強調了幾十年卻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今年9月,粗紗機、劍桿織機可靠性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可靠性問題被作為紡機協會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再次納入議程。"我們希望通過統一可靠性指標、開展可靠性培訓、重啟檢測機構三大舉措,使我國紡機可靠性水平實現兩級飛躍。"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祝憲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現出了堅定的決心。
記者:請您談談可靠性工作從開展以來到再次納入工作重點的背景情況。
祝憲民:從1992年開始,可靠性技術培訓、指標的摸索及產品可靠性論證等一系列工作就開始推行。1998年,劍桿織機率先開展了可靠性的認證工作,蘇州紡機等五家企業通過了由原中國紡織總會組織的可靠性論證。其他一系列產品,如粗紗機、大圓機、錠子也都相繼開展了可靠性的論證工作。隨后由于政府機構改革,可靠性的推進工作擱置下來。直到去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和副會長高勇在行業大會上將可靠性工作再次納入議程,并將其作為促進我國紡機行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摸底、調研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今年9月,協會組織召開了粗紗機、劍桿織機可靠性工作研討會,將政府、協會、企業三方組織協調起來,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共同將可靠性工作全面啟動。
記者:9月的研討會可謂擂響了打好可靠性戰役的戰鼓,接下來協會將有何重要舉措推進可靠性工作。
祝憲民:在9月的研討會上,各參會企業和專家總結了以往工作的經驗和不足,大家在可靠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上達成了共識。現在,我們首要的工作是根據當今紡機市場上機型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情況,制定出統一的、量化的、公認的可靠性指標,以此來客觀地、準確地評估我國紡機可靠性的水平和各企業產品的達標情況。同時,也希望通過具體的參數為企業有針對性地提高產品可靠性提供依據。在本次研討會上我們已布置各企業回去總結調研各自的情況,11月中旬將信息匯總到秘書處,再整理成統一的討論稿。12月初協會將組織專家、各設備制造廠、紡機用戶共同商討針對粗紗機和劍桿織機的《可靠性摸底評定辦法》。明年我們將著力恢復紡機檢測中心,并使之正常運轉起來,發揮其檢測職能。以前我國的紡機檢測機構有兩個國家級檢測中心和諸多部級、地方檢測中心,然而由于長期沒有接受檢測任務,國家級檢測中心從2002年開始就幾乎沒有接受檢測任務了,各部級檢測中心更是設備閑置甚至封存了。然而在今年第三季度,我們通過與國家質檢總局協調,下達了一次國家檢測任務,從檢測結果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引起我們充分的警覺。檢測工作在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監測可靠性水平方面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記者:此次可靠性工作為什么選擇粗紗機和劍桿織機這兩種機型開展?
祝憲民:粗紗機和劍桿織機在以往就進行過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國產粗紗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時可靠性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經過努力,現在已經接近世界水平,這其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希望以這兩種機型為突破口,摸索和總結出一套提高可靠性的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再將之推廣應用到其他機型,從而促進整個紡機行業可靠性的提高。
記者:與以往可靠性工作相比,這次可靠性工作有哪些改進呢?
祝憲民: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改進。第一,修改并制定新的行業認可的mtbf指標,即平均無故障時間指標。第二,以往我們是在產品生產出來了之后再評定可靠性,現在我們從設計環節就將可靠性納入考慮和評估的范圍,從源頭抓起。第三,將解決早期故障問題作為攻克的重點。國外的產品一落地就能平穩地運行,而我國的產品一般需要1~3個月的調試期才能正常運行,我們要將這個時間盡量縮短。
記者:這次可靠性工作期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
祝憲民:首先希望明年6月以前《可靠性評定辦法》能夠正式出臺。同時,希望政府、協會、企業三方共同努力,有效解決可靠性問題這個頑癥,爭取在2~3年時間內使我國紡機可靠性水平實現飛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