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從進入小區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啟:首先,‘量身定制’毫米波雷達電子圍欄監測裝備,具備全天候移動物體實時監測功能,全面守護小區周界安防;社區內的井蓋等設備設施的定位與智能實時監視設備,能發現設施異常等情況并即刻上報數據;此外,樓宇中使用的高靈敏度的煙霧探測、煤氣傳感、一氧化碳探測設備,使社區用電感知異常檢測設備工作反應時間不超過100毫秒……”未來,這些社區設備將為小區提供安穩、宜居的生活體驗,勾勒出住宅小區應用智能化安防系統后的生活情境。這是現已獲批啟動、由天津大學作為項目牽頭單位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社區風險監測與防范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該項目為期3年,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高新技術,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目標,力求實現高效實時的社區設備設施安全管理,建成后將在我市12個人口達到6萬人以上的社區試點運行。
記者在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的天津市先進網絡重點實驗室看到,天津大學與中國電信合作的“津翼物聯”物聯網使能平臺,通過運行實時監控技術,使得這些基于物聯網的社區設備設施與裝備如同社區的“千里眼順風耳”。例如:在社區中,發生非法闖入、健身器械老化松動、小區內外電箱短路、車庫煙霧值過高或住戶能源消耗過高等情況時,都可以通過該平臺上的室外公共設施震動傾斜監控裝備、消防傳感或用電感知異常檢測設備等進行遠程實時監測及控制,經過相關物聯網技術,將發生異常的設備編號和位置等數據實時上報給監管人員,監管人員就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同時基于物聯數據和機器學習展開風險預警,實時通知巡查人員及時趕到現場查看、處理。相關人員也可及時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現場智能管理。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