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員忙碌不乏欣喜:“到目前為止,我們公司今年對外出口的各種機械總量已達7000余臺。”
而事實上,漁利者不止福田重工一家,2005年在出口方面收獲頗豐者眾。據商務部機電司司長李銘林在日前結束的網上在線訪談中透露,1985年,國務院做出擴大機電產品出口的重要決策,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從1985年的199.7億美元升至2004年的6252.8億美元,翻了五番,年均增長20%;今年全國機電產品進出口也延續了去年下半年快速、平穩增長的勢頭,1至10月的總額已達到6186.8億美元,增長了23.6%;與去年同期的較快增長相比,機電產品出口和進口分別表現出一穩、一低的不同增長態勢:其中出口3391.9億美元,增長33.7%;進口2794.9億美元,僅增長13.2%。
今年預測:進出口總額7800億美元 增幅25%
數據顯示,今年機電產品出口較去年同期凈增853.6億美元,拉動外貿出口增長18.2個百分點,占外貿出口的比重提高到55.2%;進口較去年同期凈增327.2億美元,拉動外貿進口增長7.1個百分點,占外貿進口的比重達到52.3%;其中10月當月,機電產品進口增幅比9月高出2.8個百分點,達到23.4%。這也證實了李銘林所認為的今年以來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運行呈現的特點之一:作為推動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商品門類,機電產品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增強。
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機電產品出口的結構繼續優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前三季度,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運輸工具、儀器儀表、電器與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等商品出口保持快速、平穩增長,平均增幅在30%以上,其中儀器儀表超過50%;與去年同期相比,凈增值達1009億美元。
另外,重點產品拉動出口作用明顯,涌現新的增長點。前三季度,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產品、家電及消費類電子產品、通信產品、汽車產品、船舶產品等出口增勢明顯,累計完成1545.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凈增370.2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增量的43.4%。運輸工具出口增長強勁,累計完成206億美元,其中整車增長達171.8%。
李銘林認為,今年以來機電產品進出口的特點還表現為進口增長放緩,增幅回落。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一般貿易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48.6億美元,增速下降27個百分點,占機電產品進口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31.8%縮減到26.4%;加工貿易進口增速也下降了20.5個百分點。汽車產品進口下降比較明顯,增速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其中,小轎車回落37個百分點;電子元器件進口同比回落33.5個百分點,其中,液晶顯示板增速下降超過100%,從去年同期的151.3%降至18.6%。
據此,李銘林對今年全年的機電進出口運行態勢進行了預測:雖然受宏觀政策變動等因素影響,進出口增勢與去年同期相比將出現回落,但總體來看,全年進出口規模仍然有望達到7800億美元,增幅也將達25%左右。其中出口可望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大體平衡并略有順差;進口由于受國內投資增長拉動、市場開放度提高等因素影響,將表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前三季度,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完成4.87萬億元,增長27.7%,其中主要來自進口的設備購置增長了30.8%,達1.02萬億元。
他進一步解釋道,今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關鍵一年,隨著參與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貨物貿易領域數量限制措施基本取消,關稅水平進一步降低,服務貿易領域也進一步開放,加之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實施,都有利于帶動進口增長。
明年展望:出口協調難度加大 進口保持平穩增長
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實現“十一五”發展的開局之年,李銘林認為明年機電產品出口仍有快速發展空間,但是協調發展難度加大。
據悉,明年宏觀經濟政策仍將保持連續,財政和貨幣“雙穩健”的政策取向不變。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普遍認為,明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仍將持續平穩快速發展,機電產品出口的物質基礎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從國際看,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趨于強勁,國際貿易趨于活躍,發展前景也為主要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所普遍看好,這就為機電產品的出口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空間。
但同時,李銘林坦承,制約機電產品出口的不穩定因素也有許多:從國際上看,世界經貿格局仍處于復雜深刻的變動中,全球主要貨幣匯率波動頻繁,國際油價高位運行,都對全球經濟穩定增長構成威脅,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也損害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和世界貿易的有序發展;從國內來看,投資需求的旺盛并由此引發能源、原材料等上游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等,都提高了機電企業的出口成本,削弱了機電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與下游企業的盈利能力;另外,出口增長的質量、效益等方面累積的深層次問題,如研發及其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技術含量與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占比不高,產業集中度不高等,都亟待解決。所有這些,都將成為制約機電產品出口的不利因素。
一般來說,投資高增長的年份,機電產品進口也快速增長,增速快慢主要取決于國內投資的發展趨勢和宏觀調控的力度與效果。歷史數據分析表明,機電產品進口規模的擴大和增幅的提高,雖然受到了關稅水平下降、市場開放度提高等因素的多方面影響,但仍然主要是國內投資拉動的結果。因而,對于進口,李銘林認為,在國內投資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等需求的拉動下,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談及明年的工作規劃,李銘林表示,要重點推進貿易與產業的結合,以生產體系建設為依托,優化出口結構,加強分類指導,堅持有保有壓,培育機電產品出口的長遠競爭優勢和增長潛力。具體而言,對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資源消耗少、帶動效應明顯的機電產品,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勵和引導;對高耗能、高污染、高貿易摩擦以及技術落后、資源消耗多的機電產品,要采取法律、經濟等措施加以限制;同時,要對在國外市場惡性競爭、出口秩序混亂的產品加大整頓和規范的力度。
機電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