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莊,山東平度的一個小鎮,是先烈劉謙初的故鄉。但田莊最終出名,卻并非因人,而是這里迅猛發展起來的鑄造業。
某報記者在采訪中寫下了他對田莊的第一印象:“在田莊采訪,記者一直被淡淡的鋼鐵味包圍著”,“一進入田莊,手機便收到了‘歡迎光臨青島鑄造業基地’的短信;舉目望去,一家家鑄造企業整齊地排在眼前”,“這里的群眾說的是鑄造,議的是鑄造,干的還是鑄造……”
讓我們也順著田莊鑄造發展的軌跡,一起去感受田莊鑄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起源于四個木匠、三個鐵匠
田莊鑄造,起源于1966年。當年,為支持農業生產,田莊人民公社成立了農具修配廠,由四個木匠、三個鐵匠組成,房屋7間,主要任務是維修農具。
隨著生產技術的日漸成熟,不甘寂寞的田莊農民在一種原始的創新精神支配下,開始進行新的探索。由維修到生產,由生產鋤鐮锨镢,到耬耙犁具,由打制鐵器,到鍛壓翻砂,由鐵釘、鐵鉤等小型鑄件,到大型農具的鑄造,僅僅幾年時間,洗腳上田的農民就完成了從農業到工業的過渡。當周邊同行們依然在敲敲打打修理農具的時候,他們已經以準產業工人的姿態進軍鑄造領域了。而這家以青島第四鑄造機械廠命名的企業便是田莊鑄造最早的雛形。
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這家企業發展迅速。雙盤攪拌冷卻機、三回程滾筒烘砂裝置、覆膜砂混砂機相繼問世,國內最大的混砂機在這里誕生,先后有21個規格型號的產品通過了省或部級鑒定,其中7項填補了國內空白,2項填補了省內空白,有6項獲國家專利,1項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獲青島市科技進步獎……
隨著這些成績的取得,青島第四鑄造機械廠的名字也開始在業內叫響,田莊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一艘艘“小舢板”迅速起航
如果說田莊鑄造的前期是一種能量聚集的話,那么她的后期便是一種能量裂變。
隨著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四鑄機”順勢而動,先后創建了青島天泰和青島天工機械有限公司兩家中外合資企業。如果將“四鑄機”比喻成一只勤勞的“母雞”,那么,天泰、天工就是她孵化、哺育的第一批“雛雞”。
隨后,她一發而不可收。乘著十四屆六中全會、十五屆四中全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鼓勵引導發展民營經濟的東風,一批批曾在和正在“四鑄機”工作過的、在鑄機行業摸爬滾打數十年、有著強烈成就欲望的精英們脫穎而出,他們或擅長技術,或精于銷售,或諳熟管理,或單打,或聯手,一艘艘鑄機行業的“小舢板”迅速起航,從田莊出發,駛向國內外鑄機市場。截至目前,屬“四鑄號”的鑄機企業已有23家。
構筑鑄造業基地藍圖
田莊鑄造的變化既順應了天時,更主要的是在人為。極力促成這一變化的,便是當地鎮政府。
田莊鎮政府一班人認識到,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區域經濟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首先確定產業定位,搞好“配角經濟”。為承接世界制造業的梯度轉移,規劃中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必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青島在圍繞三大特色經濟、四大產業基地和五大產業集群,構建大工業體系的過程中,制造業所創造的巨大空間,使鑄件的需求規模急劇膨脹。而處在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中心帶、青島市“一小時”經濟圈、平度市近郊的田莊鎮,發展鑄造業上應天時,下順地利,中對人和。一個大膽的構想迅速形成:構筑鑄造業基地,為膠東半島制造業和青島大工業基地當好配角!
為此,他們確立了“小項目—大規模—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打造田莊鑄造業發展平臺。通過科學規劃園區、制定扶持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鑄造企業到田莊聚集。具體操作過程中,實施骨干膨脹戰略和外向帶動戰略,把扶持已有的骨干企業做大做強與“招大引大”結合起來,努力促進鑄造企業升級換檔:在投資規模上,由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通過同類企業的橫向拓展和龍頭企業的縱向延伸,盡快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加速集聚的聯動效應,促進產業基地快速膨脹;在產品檔次上,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推進技術革新,改造、減少低檔常規鑄件,鞏固擴大一般鑄件,開發和生產高附加值的鑄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在管理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變,在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國際環保體系認證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上下功夫。
三大轉變使田莊鑄造發生巨變。天泰、天工、五洋等15家龍頭企業進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2004年15家龍頭企業共實現產值8億元。產品不斷升級換代,五洋鑄機最新研制的覆膜砂熱法再生系列產品已申請國家專利,產品暢銷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共引進機械鑄造項目9個,總投資1.5億元,使全鎮鑄造機械企業總數達到59家,全鎮鑄造機械總產值15億元,上繳各種稅金1100萬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